“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6日上午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深有感触地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新华社2月2日)
虽然有代表建言总理应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视,但事实上,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政府早已高度重视,1998年12月由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后,我国推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再次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道,“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
很显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然不是政府部门是否认识到其重要性、迫切性的问题,而是该怎样建设的问题。从1999年起到现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已经实施11年,位列“985”建设行列的高校已经达到43所,可是,从实施效果看,并不理想,表面上,高校的论文数、专利数、经费数、博士生培养数已经大幅上升,可是,在一流成果、一流人才培养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征途中,我国大学的公信力持续下降,包括北大在内的“中国名校”,遭遇空前的教育与学术声誉危机。
是投入不够么?虽然985一期北大、清华各获得国家每年6个亿的新增投入,以后的投入也持续增加,但北大的校长曾公开称,北大仅仅脱贫。是大学的地位不够高所致么?对应“985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中开始有了一批副部长级干部,现在有31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长级,有专家说,要提高大学的地位,让大学“更自主”的办学,应更进一步提高校领导的级别到正部。是公众的期望太急切么?为了回应公众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期待,清华曾宣布在2011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现在看来,这个建设时间表是拍脑袋。
以上这些,是大学校领导、研究者们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未果,找出的理由。于是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更加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大学的地位。而在学校之内,为快速获得办学政绩,则采取十分简单的数量考核指标,逼使教授们在短期中“出成果”。如果延续这样的建设模式,可以肯定的是,哪怕投入数十倍资金,给大学校长正部更高的级别,再过50年,我国也难以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有资金投入不足的因素,但是,资金绝不是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因素——对比西南联大的办学经历,今日大学的办学条件已是奢侈,而且,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眼里,当今中国大学的硬件设施,已经超越了英美很多老牌一流大学。也有大学地位不高的问题,但是,大学的地位绝对不是通过提高行政级别获得(过去10年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点),而是相反,应该让大学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以教育与学术贡献确定社会地位。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起,就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建设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而总是围绕着资源——财政资源、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做文章,大学“跑部钱进”,用博导、博士头衔去换官员、老板的“支持”,教育产业化与教育行政化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出现温总理所说的“要命”问题。
温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点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去行政化、去官化、去功利化,回归教育与学术属性。有消息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将在两会期间出台听取意见,可以预见,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教改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温总理对建设一流大学的见解,能体现在纲要中,无疑将启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代,以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推进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
如何不再让功利化要了中国大学的命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