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香港中国评论新闻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几乎要笑出来。台湾政治给笔者的印象,不像是其称的所谓民主社会,比如“立法院”打架,只要国民党说的对的,民进党一定会说是错的。是一个指鹿为马,混淆是非,特别乱的一个社会;是一个只会向大陆要好处,撒娇又有些自私的孩子。但是这片土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是华夏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时候,笔者对于片土地有些悲哀,从历史到现在是一个被不断被占领,又夺回,又被占领,一直到蒋介石盘踞此地,这片领土才算稳定下来,它这才实际意义上被中国人使用,无论如何它受的委屈太多了,孤悬海外太久了,兄弟之间的呕气,不过如此,两个兄弟政党的分治不过如此。现在国家政策是和平发展,努力为人两岸人民造福址,大陆这边宁可吃点明亏暗亏也要弥补一下台湾过去所受的委屈。目的只有一个用一种大胸襟,来维系一个大家庭的团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国奋女士,日前,收到一位台湾学者的电子邮件,内容是一位台学者寄给她的一则大陆农村青年的征婚广告。广告图文并茂,广告主角——一位浙江农村高中毕业的浙江青年,欲求一位女大学生为配偶,理由是为了下一代有较好的素质。其广告内容所列的家中条件很好,有别墅式住房一栋,室内房间宽敞,家具高档,各类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且都是较前卫的。这位台湾学者寄来的电子邮件末端附有两行繁体字评语:“好想打他,他家是种鸦片的吗?”刘国奋分析说,看用的是繁体字,又是台湾朋友寄过来的,她相信这一评语是某位台湾人写的。
笔者看到这儿不能笑话,这位台湾学者的无知,只是有些想笑。刘国奋是笔者在中国网的专家博客的一位博友。据刘国奋研究员分析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的农民富起来的很多,人们只要有机会到那一带走走,你就会看到样式不一的类似花园洋房的农民住宅。这些年笔者因回故乡之故常坐车经过浙江农村地区,那一幢幢别墅式农民住宅,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所以对这则大陆农村青年征婚广告,我一点都不觉得好奇,对它的真实性也不怀疑,倒是末尾的两行加进去的繁体字评语让我陷入了长长的思考。
这一评语多少反映出两岸经济实力变动下一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与心态。自上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到9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富裕,“台湾钱淹脚目”是当时人们对台湾经济荣景的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评价。然而,当年台湾的经济优势并未得以保持,相反,李登辉主政后期,以“戒急用忍”政策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因而受阻。
到陈水扁主政时期,在陈水扁当局“急独”路线下,“去中国化”更发展到“反中国”,凡之与大陆交流交往被扣上“卖台”帽子,这种不顾经济民生而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持续的“文革式”斗争,不仅使两岸经贸文化等交流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最为严重的是使台湾经济遭受重创,台湾经济“边缘化”倾向严重,经济荣景不再,民众生活水平大为降低。
与此相反,大陆在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成果得以不断累积,综合实力大为提升,两岸经济实力对比因而发生颇消此长的重大变化。由于地缘相近、市场潜力大等因素,大陆经济对台湾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所幸,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上台执政,马英九当局回归“九二共识”,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逐渐形成,这为台湾经济走出“边缘化”困境提供了动力。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下台湾经济虽遇到不少困难,但有大陆方面优惠政策与大陆市场的支撑,如大陆的大宗采购和陆客赴台等,台湾经济得以较快从谷底攀升。
另一方面,这则广告评语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不多,因此看到富裕起来的大陆农村青年做的广告不是不相信,就是在心理上有些不适应。想当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一些生活在低层的台湾老兵到大陆探亲时仍在大陆亲友面前很风光,大陆的贫困落后给来大陆的台湾民众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妖魔化大陆下让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好印象仍在持续。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尽管来大陆的台湾民众已超过5000万人次,但实际到大陆的人数只有600万,这些台湾人中一部分是来大陆旅游的,另一部分则是经商办厂的。前者来去匆匆,看看名胜古迹,走走大城市;后者要不与大陆官员打交道,要不多与厂里的农民工接触,大陆给他们的印象仍不是太好。
近几年来,台湾绿色媒体对大陆的歪曲宣传继续不断,例如,开放大陆游客赴台,绿色媒体污称大陆游客会给台湾带去传染病,台湾旅馆饭店的品质会下降;大陆产品输台,绿色媒体宣称大陆产品如何劣质,会危及台湾民众的健康,如此等等,反正大陆什么都不好,给台湾只会带来坏处。因此,看到这则大陆农村青年的征婚广告,有的台湾民众多少有不平衡心理,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大陆农村有那么富吗?”,于是开玩笑讲一句“他家是种鸦片的吗?”故而有“好想打他”的话语出现。他们不曾想,大陆沿海农民不用种鸦片,单靠自己合法正当经营也已富可超过对岸农民。
综上而论,在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两岸需要相互多多了解,尤其是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要打破一些有色眼镜。以往两岸学者都主张大陆要多了解台湾、多体会台湾民众的感受,这在当今依然要提倡,从如今大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而言,大陆不仅会多了解台湾,而且还会在台湾民众需要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手。这些年大陆民众对台湾问题十分关心,许多普通大陆民众对发生在台湾的事不但了解,还能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大陆民众对台湾的爱和对台湾同胞的纯真情感让人感动。而不少未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在李登辉、陈水扁近20年“去中国化”与“反中国”的宣传教育下,对大陆的了解不多,有的还较片面,他们对大陆的印象依旧是反大陆的媒体描绘出来的图像。
刘国奋女士认为,台湾也需要多了解大陆,两岸相互客观了解对方对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发展不可或缺。两岸多进行各项交流,广泛而深入了解对方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只有双方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不以有色眼光看待对方,两岸关系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两岸将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经贸往来将更为广泛深入,因此,两岸相互客观了解对方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相信,只要两岸相互了解,并能相互学习与包容,两岸人民的实际受益会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会更加宽广。
是的,误解的磨合需要时间,历史的年轮经过一甲子的光阴,而已经面目全非,过去曾经因为富裕而到回大陆沾沾自喜的对岸民众,大有光宗耀祖的喜悦。记得中学时代,我的一位老师曾这样写了一首所谓前卫的诗歌。大至是说,国共分治以后,台湾富的流油,大陆变成了穷光蛋。只是我的那位中学老师并没有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如今情形大不一样,大陆今非昔比,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分,都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自己的地位。而台湾在内部政治派斗,派系斗争中白白浪费资源与经济的内部消耗中,而今日对于大陆一个家庭富裕的青年的征婚表现出极端的不信任,即便是龟兔赛跑,也不至于出现说人家种鸦片发家的笑话,所以台湾民众,无论如何也不要去做井底之蛙,应该多回老家看看,现在两岸已经实现了三通,海已经不是问题,离家的路是越来越近了。(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