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茅于轼
借用经济学的语言,这就是快乐的帕累托改进:没有任何人受损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的快乐增加,全社会的快乐总量一定是增加的。不断地进行这种帕累托改进,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就能不断增加,最后使快乐总量极大化。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是用这种方法。
和谐社会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什么是和谐社会,各人心目中很可能是不同的。如果每个人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去建设和谐社会,而各人想的和谐又不同,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和谐。搞得不好反而更不和谐了。所以讨论什么是和谐社会确实非常重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我们应该防止设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目标。乌托邦的社会是一个理想,它虽然非常美满,可是实现不了。把这种理想当成目标,拿这种十全十美的理想作为和谐社会的蓝图,不但注定实现不了,而且反而使得我们更感到挫伤,更不满意了。比如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可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贫富差距过大是与和谐社会相背的,把消灭过大的贫富差距看成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当然是对的。但这里就有一个危险,到底贫富差距多大算正常,这不可能有一个客观标准。我们看到高级宾馆里有住豪华套间的,也有打扫厕所的,就认为这个社会不和谐,那就有点危险,因为我们把一个不可能现实的目标定为和谐社会。倒不如说,接受一个适当的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虽然什么是适当同样没有客观标准,但是强调接受一个现实的贫富差距,更容易使我们增加满足感。确实,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家能够提出无差距的社会目标。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是将交易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原则之上,要消除一切歧视。但是保留了一个重要的歧视,就是对没有钱的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不得不保留,否则就是乌托邦。
又如对于贪污腐化的看法。这种现象无疑是不和谐的原因,应该彻底消除。但是从现实出发,就要认识到消灭贪污腐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应该看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程度不同的贪污腐化,而且中国并不是最严重的。甚至在于发达国家中,根绝了贪污腐化的也只是极少数。我们不必要认为有贪污腐化就对建设和谐社会丧失信心,而应该看到反贪污总体上有进步,就是好的。类似的过于理想化的希望,不宜当作对和谐社会的衡量尺度。与其把和谐社会看成一个目标,不如把它看成一个过程。我们能够认定目标,有所前进,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认识更有利于增加全社会的认同感,减少不和谐的现象。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增加全社会的快乐量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我们国家的财富生产已经增加了大约十倍,二十多年前许多人所盼望的餐餐有肉吃,能够穿上毛料衣服,有彩电可看,这些愿望现在早已不是问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买汽车,买房子,出国旅游,现在也不是高不可攀。但是我们并不感觉怎么快乐,生活中的矛盾倒增加了许多。个人所经验到的事情,大家所看到的社会上的事物,不怎么叫人高兴。
我们的财富增加了十倍,可是快乐没有增加多少。这是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让快乐的增加和财富的增加一样成功。过去我们成功的是增加社会财富,失败的是快乐没有相应地增加。现在需要的是让快乐也能够像财富那样的迅速增加起来。
我在下面提出一个观点,解释什么是和谐社会。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其特点就是增加全社会的快乐量,最后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极大化。所谓快乐总量就是全社会中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快乐量的总和。也许有人要问,快乐的量怎样度量?如果快乐的量无法度量,何谈它的极大化。
的确,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某人的快乐减少了一个单位,另外一个人的快乐增加了两个单位,全社会的快乐总量正负抵消之后增加了一个单位。这可以使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快乐量无法比较,这样的快乐总量增加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既避免了不同的人之间的快乐比较,又能保证快乐总量的增加,最后趋于极大化。这个办法就是每个人努力增加自己的快乐,同时不要减少别人的快乐。此时全社会的快乐肯定是有所增加的。如果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又增加了别人的快乐,那么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更快地增加。
借用经济学的语言,这就是快乐的帕累托改进:没有任何人受损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的快乐增加,全社会的快乐总量一定是增加的。不断地进行这种帕累托改进,全社会的快乐总量就能不断增加,最后使快乐总量极大化。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是用这种方法。
需要稍微说明一点,什么是个人快乐的增加。我的意思是:快乐的增减不光是当前的观感,而且包括未来的快乐。它应该考虑到人生一世所得到的快乐总量。它不仅仅是某时某刻的享受,而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
自己快乐,也要使别人快乐
个人追求快乐,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不是问题,人都会追求快乐。但是也不尽然。确实有些人不懂得享受快乐。比如跟别人生气,这就是减少自己的快乐而于事无补。更不必说许多人只图一时享受做出后悔的事来。结果是自己一生的快乐总量的损失。寻求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讲怎样得到快乐,只是叫人怎样多赚钱,似乎钱就等于快乐。从小学教写字算数,到大学教一门专业,都是围绕着赚钱。可是钱确实不等于快乐,而最重要怎样快乐的事从来没有人教过。老师本人就不知道怎样得到快乐,恐怕连想都没想过。
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快乐不快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如果别人处处跟你捣乱,你就过得很不顺利。别人希望日子过得快乐一点,大家就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这是孔夫子留下的格言。如果大家都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所以得到更多快乐的方法,从全社会来看是帮助别人快乐。帮助别人快乐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编辑:陆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