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片断
我的手机照片——楼下,依然是冬天的样子。
我喜欢阳光
我不失望
等草绿了
宽带走这儿
1、它们就那样住在半空,没有房子。它们浑身上下都赤裸着,赤裸的如此直白,毫不羞涩。它们不怕冷,我认为。而叶子们怕冷,就都事先飘落了。我还认为,谁也没见过飘落的所有的叶子,“所有的”我是说。我多么想,保留住它们冬天的样子——这只有在冬天它们才会有的简单而又不索取的美。
“我多么想”,是现在才这么想的。我忽然感觉到,它们一会儿就变绿了,或许我转过身去的刹那它们就滋生出了细芽。可我没有转过身去,至少没有立刻转过身去。我与它们面对着面,阳光从我的头顶左上方滑过再照射到这棵树上。我看到阳光围拢着它们,紧紧的围拢着,它们就是这样抵御寒冷的。它们用阳光盖严了自己,是为了夜晚。而我呢,在夜晚用被子盖严了身体,是为了白天。
2、今年冬天,是我在这座城市居住以来最冷的。
一场降温接一场降温,一场大雪接一场大雪。树叶全部落光,以往是落不光的。我曾为那落不光的树叶惆怅过,我还为我的惆怅写过文章。
都立春了,又下了一场大雪。
至今楼下的某些墙角和树坑,还有没融化的雪。我想,自己记录一下这个最冷的年份吧。最冷的,而却有着最温暖的爱的,我的——2009!
3、冬天,是要区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冬天本身,一部分是冬天的对象。而这两部分,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这个夜晚,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两个部分。我突然想到了,冬天是否还会有第三部分?于是,我想到了“相互”。这两个部分是要这样的,在相互中来完成这个过程——
它们一声不响,沿着时间的河岸流逝。
它们执着、忍受、内敛、宽阔、严肃、无情,也冷美。
它们是减号,省略号和@•com。
它们还爱睡觉,还爱做白日梦。
它们不断的期待,不断的期待下去。
它们对春天都有好感,又都不反感寒冷。
它们知道辩证法,知道什么是必然。
它们最后把自己都刻在了对方的身上——
春天就来了!
4、《北回归线》是一部“冷小说”,是自传体。那个美国作家亨利•米勒也很冷,但只要他别碰触情感就可以。书中的男主人公“我”冷漠、利己、骂街,酗酒、不工作,并经常去妓院……“我真他妈的坏”,这就是亨利•米勒。然而,他坏吗?我开始是这样认为的,他是坏。但当我读完了这部小说之后,我却认真的肯定了他——伟大的,思维凛冽的,语言只有他可以这样无节制的……亨利•米勒。他通过亵渎,来实现自己对于没有祖国没有姓名没有金钱的人们的处境与欲望的探究。
这是03年的冬天。七年过去了,我想到小说里的具体情景,却是亨利•米勒的情感。在小说中,他几乎没有再多涉及一点儿自己的情感。而那情景,仍旧像电影镜头一样呈现在今夜我的眼前——小说主人公“我”,在“我”居住的城市想着莫娜,“我”从那座立交桥下走过。正是在这儿,莫娜靠在“我”的身上,恳求“我”答应她永远不离开她,不管发生了什么。几天之后,“我”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把她载走了。她朝着“我”微笑着,悲伤的微笑着,就像“我”那天在立交桥下这样对她微笑一样。
在巴黎,在亨利•米勒的一个冬夜。“我”接到了莫娜的消息,她快饿死了。“我”哭了——这是我印象中的“我”的绝无仅有的哭啊!
这不是小说原文,是我想起来的我的陈述,我的版本的译文吧。
而我——我在我居住的城市也想到了莫娜,一个悲伤的微笑着的莫娜。
我们之间隔着大洋,隔着半个多世纪。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