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吃饺子,不仅仅是在大年初一这天,平常也是如此。每周都吃好两三次。“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在我这里是再耳熟能详不过了。饺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深受百姓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第一吃。
饺子的历史传承
据可查的历史,远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到了唐朝,饺子称为“汤中牢丸”,吃法已与今天一致,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在宋朝,称“角子”;在元朝,称“扁食”;在明朝,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盛行在春节食用。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为什么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民俗专家研究结果为: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我的老家山东黄县,包饺子方法很多,常有三种饺子,一是荤的,以吃饱吃好为主要目的,晚上半夜钟声响过之后食用;二是素的,祭奠自家祖先用;三是杂花物的,以验岁取乐为目的,包上硬币、糖、花生、栗子和红枣等,初一早晨吃。吃到这些东西象征来年发财有钱、日子甜美、健康长寿、早生贵子等。
饺子的文化
其实吃只是这种“饺子文化”的一半儿,而令一半儿享受“饺子文化”的则是剁饺子馅儿、擀饺子皮和包饺子。我的记忆中,儿时老家,那大年三十家家剁饺子馅儿的“咣咣”声和着我们孩子的欢闹声、大人们的祝福声、院落里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和弦乐,不是乐章胜似乐章,煞是好听。全家人聚在一起,通常我妈妈坐镇指挥,我大姐二姐领军,坐在炕上,‘围城’起来包饺子。我常常也上来瞎掺和,要么把饺子包的撑破皮,要么里包的里外都是馅儿,不过我姐姐也不责备,笑着说,“你可要记住你包的饺子,煮好后可要自己吃啊。”我们家饺子馅里包的硬币,差不多有一半被我吃到,现在看来,这真是验证了我在我们家中是经济地位最好的象征了。童年的我是多希望天天过年呀。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人是物非。现如今吃饺子,要不下馆子,要不干脆买速冻的,图个省时省事,一煮就得;真的非要自己包着吃,就直接买肉馅儿,买饺子皮、大可不必自己剁馅擀皮,节省下了饺子制作过程的一多半时间程序。2010年,我回到青岛过年,可是我妈妈已经不在了,那剁饺子馅儿的声音和包饺子的氛围已经渐行远去,成了我遥远的记忆。
饺子的英文翻译
2008年初,我出访美国,在中餐馆里,我发现饺子的英文名称叫Dumpling。后来我查阅Dumpling的原义为一种西方食品,指包有各种馅的小面团。我想这跟中国的饺子可相差太远了,这种译名怎么能诠释饺子的文化内涵?再者,中国有馅小面团食品品种泛多:包子、饺子、馄饨、汤圆、元宵、烧麦都属于Dumpling范畴,从制作方法上看,有蒸、煎和水煮等,显然Dumpling冠名给饺子是不合适的,即便是翻译成“Chinese Dumpling”也不合适。
2008年北京奥运,很多西方人要来北京,一些中国词汇如何翻译成英文成为热译问题,中国民俗学家研究了饺子的译名后,认为“饺子”无法意译,最好的翻译就是音译为“Jiaozi”。类似的例子还有筷子被音译为“kuaizi”,代替“Chopsticks”,馒头用“Mantou”取代“Steamed Bread”。我认为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最好采用音译的办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着这种音译的词汇还将大量出现。
让中国饺子走向世界
饺子无疑是中国的第一传统美食。改革开放后,饺子的工业化生产有了不少进展。现在人们包饺子,大部分去买现成饺子皮或饺子馅。超市里也有不少速冻饺子。
饺子,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完成工业化、标准化和品牌经营这三个环节。现在北京“鸿毛水饺”、吉林“老玉昌饺子”、“沈阳老字号“老边饺子”、海尔集团“大娘水饺”已成全国著名品牌,并跨出国门开到了日本、印尼和澳大利亚。1也几乎占领了大陆的超市。
我到过全国各地吃过很多地方的水饺,至今感觉青岛的水饺最好吃,现在青岛推出了大娘睡觉,据说香港的“湾仔水饺”的创始人也是由青岛去的香港。我希望将能走向世界的品牌饺子就诞生于青岛。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饺子肯定会走向世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任何地方,中国品牌饺子都会与当地的麦当劳、肯德基和吉野家并驾齐驱,成为全人类共同享受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