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过年为何最爱吃火锅?[图]


到了清代,乾隆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他不用打仗了,四处游山玩水,各地“招待部门”知道他的嗜好,都提前准备好火锅。乾隆几次举办千叟宴,也以涮肉(包括羊肉、猪肉、鹿肉)火锅慰劳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职工”。仅以乾隆的早膳食单为例(已是最简单的了):首席菜即为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至于逢年过节,譬如除夕宴,乾隆午膳单上的菜品超过一百二十件,火锅更多。涮羊肉,本来叫"野意火锅",据说随清兵人关而传人中原。但绝非满洲八旗子弟首创。我曾猜测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人就学会涮羊肉了。

                     褒贬中国的火锅■ 洪烛

 

   火锅是寒冷的冬天里的救星。因为它有一副"热心肠"。尤其大年三十晚上,热炒端上桌没多久,就变成凉菜了;一家人如果支起火锅,围炉而坐,弥漫的热雾中,顿时显得喜气洋洋。随便拍一张照片,都可命名为"全家福"。

   火锅带有自助的性质,只要备好了料,就不再需要专门的厨师,守在厨房里;筷子在空中你来我往,不是夹菜就是添菜,好不热闹。它自然是老百姓年夜饭的首选,或首席代表。可以自始至终热情洋溢地陪伴你们一家人看完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没有比它更耐心的了。

  火锅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丰富性。荤的素的,生的熟的,都可同时或先后下锅煨煮。各种滋味,彼此渗透,又相互补充,反而诞生诸多新味道。直至最后的那锅汤,变得像"鸡尾酒"一样繁复、醇厚。正好用来下粉丝,下面条,或盛碗热汤蘸着馒头吃。总之,精华全浓缩在里面。

   中国的火锅,使人们省了许多事,又增加了很多乐趣。

   四川有麻辣火锅,香飘八方,四季皆宜。还有种鸳鸯火锅,中间用铁片隔开,一半是红油汤,一半是清汤,正如王朔小说标题:《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泾渭分明,看上去像八卦图。

   在北京,最流行的是涮羊肉火锅;当然,也涮肥牛或其他肉类。来过北京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啥叫涮羊肉的。满街都是。一些店铺的玻璃窗上,都贴着纸剪的一个大大的"涮"字。十五年前,我自南方投奔京都,看到"涮"字,想当然地误念作"刷"羊肉。闹过笑话。相信以后,还会有外来户闹类似的笑话。北京,是我的一字之师。

   涮羊肉,本来叫"野意火锅",据说随清兵人关而传人中原。但绝非满洲八旗子弟首创。我曾猜测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人就学会涮羊肉了。游牧时,或征伐时,将金属头盔倒扣在篝火架上,烧开水,投入切成薄片的冻羊肉,边涮边吃,只需蘸一点盐粒。这样羊肉熟得极快,节省烹饪的时间。属于"战时快餐"。如果是真的,想一想也够浪漫:蒙古人靠涮羊肉充饥、御寒,发动了一场征服欧亚大陆的"闪电战"。

   后来读到朱伟的《考吃》,才知道涮肉火锅早在辽初期即已风行:内蒙昭乌达蒙敖汉旗土的壁画墓,据考就是辽初期墓葬。壁画中有三个契丹人围着火锅,席地而坐,有的正用筷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有一张方桌,桌上有盛配料的两个盘子,两个酒杯,还有大酒瓶和盛着满满羊肉的铁桶。

   契丹人被满族的先祖--金人所灭绝,火锅这一遗产却被后世一代代继承。到了清代,乾隆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几乎"不可一口无此君"。他不用打仗了,四处游山玩水,各地"招待部门"知道他的嗜好,都提前准备好火锅。乾隆几次举办千叟宴,也以涮肉(包括羊肉、猪肉、鹿肉)火锅慰劳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职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居易的这首诗,我少小时即能背诵。也是听朱伟先生讲解,所谓"红泥小火炉",原来指火锅。唐朝的火锅叫"暖锅",系用陶土烧制而成。李白、杜甫、自居易等人,可以边吃火锅边写诗,难怪豪情万丈。又有多少首唐诗,是在温暖如春的火锅边诞生的?

  符中士《吃的自由》一书,说除了中国,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欢火锅,而中国人热爱火锅,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是火锅能够最集中典型地体现中国人大一统的思想。二是火锅可以使婚姻与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大家庭,几代同桌,长幼同锅。心往一锅想,劲往一锅使,融融和和,尽享天伦之乐。"他努力挖掘火锅现象后面隐藏的博大的文化前景。

   中国的每个家庭或氏族,都是以血统为汤料的"火锅",讲究人丁兴旺、香火不熄。中国的每座城市,都是三教九流汇集、包罗万象的"火锅城"。至于地大物博的中国,及其五千年文明,更是一口永远沸腾着的大火锅,什么都可以丢进熬煮,包括异族文化。但不管是最野蛮抑或最先进的民族文化,一旦丢进去,终归会被感染得本土化了,或汉化了。

   毕竟,这是一锅陈年老汤,混杂着最腐朽的东西,以及最神奇的东西。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理解,这大火锅海纳百、吞吐自如,吸收了古今中外各种营养。但在某些消极的时候,它又像一口大染缸。甚至,你都弄不清它的本色是什么。

   鲁迅当年,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时候,恨不得把这口锅给掀了。他眼睛尖,看见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等等,全在这锅汤里烩着。他觉得中国人不该只顾着喝酒了,应该吃药!虽然这口火锅已习惯了换汤不换药。

   鲁迅惆怅地放下筷子,把自己怒向刀笔丛中觅得的小诗,作为一味猛药,丢进锅里。从此,这口大火锅里又多了一丝药的苦味。

 

   近年来清宫戏热播,每拍摄帝王将相的饮馔,常常只能象征性地布置几副碗筷,镜头一晃而过。没法追求逼真的效果呀。一方面付不起那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人对帝制时代的宫廷筵席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无从想像。所以清宫戏里,真正的美食缺席。
   唉,即使能找到帝后的食单,也找不到能据此“命题作文”的大厨子。某些宫廷菜就这样失传了。
   皇帝不仅自己吃饭讲究,还喜欢大宴宾客。千叟筵就挺有代表性的。在中国筵席史上留下了“天下之最”的记录:“清代皇帝为全国上千名老人举办的宫廷筵席,由于参加者人多年长,又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耗资之巨,在古代筵席史上都是罕见的。千叟筵的参加者遍及全国各地,都由皇帝亲自确定,交有关衙门通知,按路途远近提前启程,路远的甚至得提前两个月晓行夜宿,兼程赴京。”(李登年语)

   千叟筵首创者是康熙,他六十大寿时,想与民同乐,又为表示关心众多“离退休老干部”,在三天之内两次开筵,仅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就邀请来近三千位。九年后,再设千叟筵,又有一千多位老人,分满汉两批入席。真正是夕阳无限好啊。
   康熙的创举,又被乾隆刻意模仿。乾隆五十年正月,他为庆贺自己年过七旬又喜得五世元孙,在皇极殿大摆千叟筵,除宝座前的御筵外,共列席八百桌,有三千老人参加。分一等与次等两种。一等为:火锅二个,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食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筋二只,肉丝烫饭。次等则稍逊一筹。
  各地老人进京赴宴,吃是次要的,更看重的是荣誉:毕竟是皇帝请客,并亲自接见。是一生中的大节目,其心情有点像作为群众演员,参加当代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返乡后啼以向邻里吹吹牛了。不管怎么说,清帝以千叟筵表示对老年人的关心,是没错的。哪怕只是做做秀,也难能可贵。在这方面,清帝算大方的。

   仅以乾隆的早膳食单为例(已是最简单的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清蒸鸭子烀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另外还有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这还只是皇帝的早饭(便餐),菜品即达五十三种。晚饭,又增加到七十五种。

   至于逢年过节,譬如除夕宴,乾隆午膳单上的菜品超过一百二十件。哪像供应一个人吃喝的?皇帝长着多大的嘴、多大的肚子?估计许多菜肴,只是蜻蜓点水般尝一筷子。还有些纯粹作为摆设,用来“喂”一“喂”皇帝的眼睛。

洪烛:在中央电视台谈年夜饭食全食美合家欢(下) 

央视国际 

  【主持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十全十美庆团圆。观众朋友在中国人这个最喜庆的日子里,洪涛在北京向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拜个年,恭祝各位新春快乐、幸福安康。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我们节目中做客的两位嘉宾,这位是中医专家陈淑长教授,这位是作家洪烛先生。两位先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问个好吧。

  【中医专家陈淑长】我祝愿大家万事如意!

  【作家洪烛】我祝愿观众朋友们新春幸福,既有眼福又有口福

    【主持人】对于中国而言,春节的这顿团圆饭是无可替代的,而这顿团圆饭究竟安排什么样的内容,又让每一年准备团圆饭的人是费尽了心思,今年您可以稍加轻松一下了,因为我们《中华医药》栏目为大家设计了这样一桌营养健康又美味的团圆饭,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您看上一期我们为大家做好了五道菜了,分别是十香如意、金玉满堂、一帆风顺、年年有鱼和步步高升,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做。【主持人】除夕的家宴上,来上一道火锅,既热闹喜庆,又有营养,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全家老小的筷子都同时伸向火锅,真的是空气中写满了幸福的味道,夹上一口菜,喝上一口汤,真是鲜得不得了。

  

全家福

 

 


 

  【解说】制作这道全家福火锅锅底需要准备:牛油200克,红辣椒100克,花椒50克,茴香50克,桂皮100克,八角30克,香叶30克,丁香50克,草果50克,豆蔻50克,罗汉果100克,豆瓣酱100克。第一步,在锅里烧上一些色拉油,再把牛油倒进锅里,大火熬,油热了之后把豆瓣酱放进锅里炸出香味,第二步把丁香、桂皮、花椒、草果、豆蔻、八角、罗汉果、香叶、红辣椒全都放进锅里,然后加满水,再放一点儿冰糖调味,接下来就用大火煮,煮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主持人】看着这个热气腾腾的火锅,你觉得来年会红红火火,一种非常美好的寓意,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年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家做了一桌菜之后,最后一道要放在中间的就是一个火锅,它又叫全家福。

  【中医专家陈淑长】火锅我觉得一般过去还是在冬天吃得多,驱寒,觉得比较冷,吃上暖暖和和的,而且那种气氛特别好,是吧。当然火锅里头味道有各种各样的,假如说不怕辣的,可以吃辣火锅,有的还有麻,对吧。

  【主持人】像您是重庆人,重庆火锅多有名啊,特别香。

  【中医专家陈淑长】对,就得特别辣,火遍大江南北,吃着就得这样,才过瘾啊,这个辣椒我觉得,辣椒还是个好东西,辣椒它维生素含量特别高,它里头有一个叫辣椒红素,知道吗,辣椒红素它是可以刺激舌头,然后反应性地增强肠蠕动,增强血液循环,对,增强血液循环,增加肠蠕动。所以你看很多吃饭不香的人搁点辣椒有味觉了,而且在节日期间吃个火锅,那气氛太好了。

  【主持人】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一个特点,就是容、合,包容,对,对。

  【作家洪烛】另外我觉得各地的火锅不一样,比如在北京这边,有时候涮羊肉火锅就挺厉害的,很多人冬天都喜欢吃涮羊肉,以前我想涮羊肉怎么产生的,后来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测,我觉得好像是,可能是成吉思汗的时代,那个时候他们都远征,在欧亚大陆长途跋涉,当时天气很冷,当时一般到哪儿吃饭,尽可能加快速度,他们一般到哪儿把钢盔,把那个头盔取下来,灌上水,倒掉在那个火架上,然后为了缩短吃的时间,因为你要把羊肉慢慢地炖啊,就没有时间。如果块状,时间就比较长,他们就把羊肉切得很薄的片,然后一片片,涮一下就吃,涮一下就吃,蘸点盐,我觉得这在当时算一个战时快餐了,正因为蒙古人这方面很有效率,所以打仗也是闪电战,这方面胜利也是非常巨大。

  【主持人】实际上火锅应该说吃起来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卫生,因为都是经过烫熟,另外还很健康,而且有营养,它有一些东西进去了之后,烫完了以后马上就吃,它是营养价值有一些损耗比较低,就是很少损耗或者破坏它的营养结构。

  【作家洪烛】所以我觉得火锅它有一个好处,它带有实际上一半的自助性的,你事先把这些熟菜或者生菜都做准备好了,到时候点起来,全体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在场,这样非常有乐趣,而且不用,非要留一个人在厨房里。对,这样大家一切都是半自助性的,边涮边聊天,很能烘托节日的气氛和家庭团圆的气息。

  【主持人】所以说吃火锅你说就单纯地是为了吃吗,实际上我觉得更多地是为了吃一种气氛,一个火锅摆在那儿,然后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应该说是圆的火锅,大家围坐在一起也是一个圆形的,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一边吃一边聊,真是其乐融融。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这个女人美丽得就像是一件样品 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姐 所有伟大的爱情都不过如此

中国哪座城市最有诗意?[图]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你更美? 延长一位美女的青春期 嫦娥的裸奔

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地方 鲁迅未获诺贝尔奖照样令人尊敬[图] “中华第一街”的世代变迁

八十岁还会爱上十八岁姑娘的大师 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 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

上大学有哪些敲门砖?现场支招[图] 我获散文金奖的《母亲》最新增补稿[2] 高居在月亮上的皇后

最美的花是最美的女人变成的 屈原的姐姐比国王更重要 我的宝马在流血,我的妃子在流泪  

能让读者泪流满面的文章为美女打起来才算得上圣战[入选中国散文排…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帝王?

记忆中的一位少女【获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 北京有多少倾国倾城的名女人?[图]

9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国小说?[改革开放] 把月亮当成三陪小姐

8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国小说?[改革开放] 中国的哪座城市最孤芳自赏? 中国的哪座城市最忧伤?

慈禧太后为什么三十晚上包饺子? 你想遇见最美的女人吗? 韩国人过生日必须喝什么汤?

谁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 什么是中国的顶级美味? 对帝国的第一夫人产生了单相思

王朔为什么难忘莫斯科餐厅? 被美判了无期徒刑的女人 我写北京写得最美的一篇文章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