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此,个人认为应当重点落实基金融资。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的融资。因为创投基金十分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利于把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储蓄转化为资本,减少FDI流入,减轻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的抵抗力。传统意义上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政府、企业等直接从社会上筹资。一般来说,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其发行的证券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权(如股票)或债权(如国债、企业债券),这些有价凭证一般可以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筹资者发行证券往往是以自身的财产、信誉、赢利前景等为保证。因此,在发行证券之前,必须进行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公证等工作,证券发行之后,筹资者必须定期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及“诚实信用”的原则,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直接融资具有筹资范围广、规模大、可以连续筹资而且具有社会宣传效应等特点。

 

事实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一双孪生兄弟,融资是间接还是直接,关键是看资金是否先经过中介机构。直接融资可以是股权融资,也可以是债权融资。一般来说,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是直接的股权融资,而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企业债券是直接的债权融资。这是因为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直接面对最终的出资人。直接融资还包括企业在开办之初一些非中介机构或较为富有的个人直接向企业注资来换取一定的股份,及企业向任何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借钱等,前者为股权融资,后者为债权融资。在我国,大家所理解的直接融资多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有人甚至把直接融资只等同于股票市场融资,这是片面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企业提供资金。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间接融资具有聚少成多、短借长贷、分摊风险、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等优点。间接融资是指企业经过中介获得的融资,它也包括了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间接债权融资中最为常见的是银行贷款,即储户的剩余资金通过银行贷给企业,这中间银行扮演了典型的中介金融机构的角色。间接股权融资还包括创业投资。创业投资公司从机构或富有的家庭个人募集资金,再以股权的形式投资于企业,从中起到中介的作用。许多人把间接融资等同于银行贷款是片面的。

 

目前中国现有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具有间接融资(债务融资)功能的机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资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有各类大的担保公司经予担保支持;第二层次是12家股份制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在发展之中的民营中小银行,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是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有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或基金、民营担保公司、混合制担保公司等;第三层次是4000家城市信用社、区域或社区民营银行,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城镇个体企业或小企业,由当地政府就业支持担保基金提供支持;第四层次是5万家农村信用社,主要为农村个体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由农村特项基金提供配套支持。这个结构层次适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各地区和在城市、农村的不平衡,也满足到大企业、外资企业、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农村个体服务业不同的经营效益的情况和不同的资金需要。

 

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结构层次

 

 

银行类型

贷款企业类型

信用担保组织

第一层次

外资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

各类大企业

各类大的担保公司

第二层次

12家股份制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民营中小银行

中小企业

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民营担保公司、混合制担保公司

第三层次

4000家城市信用社、区域或社区民营银行

城镇个体企业或小企业

当地政府就业支持担保基金

第四层次

5万家农村信用社

农村个体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发展

农村特项基金提供配套支持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是为了完善我们的融资结构。如果说间接融资为主,它在形成金融结构上就是杠杆率较高,而杠杆率较高正是此次金融危机金融方面的原因。在这次政府主导的救市过程中,我们再次感到,中国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阻碍了我们非常有效的能够控制风险的救助,为了使得规模如此之大的投资能够进行下去,国务院不得不降低了很多行业的投资资本金领域,也就是提高这些领域的杠杆率。在危机过程中低资本金比率,也就是提高杠杆率。而次贷危机发生的主因就是提高杠杆率造成的。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交易市场。主板、创业板、产权交易所,等这些交易市场。因为这本身不能形成股权资金,不能够直接的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所以我们要从仅仅关注股权的交易,转向更加关注股权的形成。

 

因此,信贷式的间接投资机制必须转向创投式的直接投资机制。为什么要转变?因为,提高创业投资的这种直接融资的比例,有助于解决投资膨胀和投资效率下降的问题。一方面与信贷投资模式相比,创投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受政府干预较少。也不会产生投资膨胀,而信贷型投资模式是把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寄托在银行,这样更容易产生投资膨胀。因为各地政府容易对银行进行干预。从而造成过度投放。而创投型投资模式,是以能够形成资本关系资金投入为基础,投资规模基本控制在资本投入量的范围内。所以有助于避免投资过热和提高投资效率。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教授刘尚希对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示担忧。他说,再按照2009上半年那样的力度继续扩张下去,通货膨胀将为期不远;如果调整政策,收缩信贷,又势必对刚刚企稳回升的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何去何从,似乎左右为难。总体来看,货币信贷政策总量上宜保持稳定。为防止因流动性滞存引起的资产泡沫转化为银行体系风险,应主要在信贷结构上做文章,创新金融机制,激活实体经济。我的解释是:创新金融机制,激活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策略就是“用银行的钱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许多麻烦。银行利差空间逐步收窄,从而降低了赖以依存的利息收入。不久,其不良贷款会逐渐显露。这个压力对于银行来说是巨大的。这时候,银行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资金通过合适的渠道输送到创业投资,再由创业投资将资金输送到实体经济。这就可以大大提升其利润源泉,且能逐步优化盈利结构。2009年第四季度创投发来捷报:在45 家投资机构共与23 家创业板上市的风险投资背景企业进行的34 宗投资交易(共55 笔单独交易)中,在年化账面回报率排行榜上,莱美药业的投资者重庆科投、南风股份的投资者通盈创投、上海佳豪的投资者紫晨创投分别1190%1104%961%的年化回报率占据前三甲;55 笔投资交易的年化账面回报率均值为973%

  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创业投资。银行也逐步渗透到投资银行业务之中,这不也能提高对未来银行全能化综合经营大趋势的应对能力吗?当然,现在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的确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也是积极的财政策略需要深入探索之所在。 事实上这次金融危机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新经济秩序,而社会金融体制仍然以间接投融资(商业银行)为主时,社会大量游资不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转变成投机和无序运动,并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大量的游资不能进入生产渠道而相互影响的去短期投资,那么资产泡沫就会形成。什么叫泡沫?不正常的溢价本身就是泡沫。股价溢价上市,股市泡沫是盘剥中小投资者的陷阱,是大企业圈钱的渠道。因此,直接投资中,创业投资必须占主导。在大量游资存在的今天,应该适时地引导创业投资,尤其是在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中,由于证券市场起伏不定,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但多数创投基金仅受到有限的影响,因为此类投资有较长的投资周期,需要投资人和管理人有长线投资的眼光。从历史数据看,经济环境恶劣时创业投资是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