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
现在国内大约85%居民买不起住房。
中国居民住房自有率约为85%,居世界首位。
相同的数字,说的都是关于居民住宅,但其意义基本相反。匪夷所思吧。
问题在哪里?
相当一部分有房人在说自己买不起房。这些人既不是金领般收入,也不是需要被救济的低保对象。他们中的一些人住宅小,想购买一套大一点的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另一些人则是闲钱要保值,或寻找投资出路,但钱又不是多的可以随意支配;还有一些人受国人传统的买房置业观念的影响,等等。但这些人说买不起房的话,政府应不应该为他们倾斜政策呢?
再来看没有自有住房的那15%居民。他们是不是都有买房需求呢?非也。85%的住房自有率已经是世界最高了,相信剩余没房的居民因各种原因,并不会都想在现阶段购买住房。再看我们这几年每年各地政府承诺的保障房建设数量、以及当地总居民数量,不难发现,政府的保障房似乎能彻底解决15%(没房户)这个数字。如果把以往历年政府已经建好的经适房、安居房计算在内,理论上一些城市可能已经消灭无房户了。
相信这15%中的大多数居民确实买不起住房。即使房价下降一半,多数买不起房的人,照样买不起,毕竟动辄数以百万计的钞票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差巨大。这些人的绝大多数应该由政府的住房保障措施覆盖。另外,不能忽略了,租房也是解决居住问题的正常手段,而不能被看成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人都要在眼下买房的,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自己的住房。
如此看来,政府调控房价意义在哪里呢?是让那85%的有房户都能再次置业么?对这85%的人,理应让他们的二次、或多次买房付出更高的成本。但眼下的房市调控政策,调控的对象是普通商品房,涉及的购房者大部分是那些已有自有住房的人。这样的调控,减少了当地的财政收入,让利给了富有阶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劫贫挤富。
政府对普通商品房的调控在目前是多此一举。用心建好保障房,公平分配保障房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如果是处于国家整体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调控的直接对象也不应该是房价,而是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