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念不除,公改难说从容


私念不除,公改难说从容
 
公车治理16年来,目前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民众期待改革的声音更是一浪高于一浪。而已有的几种改革模式也屡屡招怨,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特权。分析人士称,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也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4日新华网)
公车花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所耗费的巨额开支,让纳税人无比心痛,呼吁推进制度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党和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三公”的弊端,一直在尝试破冰改革,个别地方也进行了试点,可是不但收效甚微,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迹象。何以如此?关键在于既得利益阶层的私念难除,因而,任何一项涉公改革推进的难度都相当的大。
改革改到自己头上,向自身利益开刀,历来是最难攻克的堡垒。从内心来讲,官员、国家公职人员不愿意放弃既得特权和福利,不但不可能有改革的积极性,相反会成为改革的反对派,只有在不影响原有利益的前提下,才有望推进某些形式上的改革。因此,杭州等地此前推行的公车改革试点,往往都是以高额补贴来换取大家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因而根本没有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不但备受公众诟病,而且最终不了了之,回到原点。
公车改革如此,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针对腐败积垢的财产申报公示制的推行等等,同样因为触及到既得利益阶层的现实和长远的利益而难以启动。备受公众瞩目和期待的广东、江苏等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一揽子方案都出台了,俨然箭在弦上,可几年过去了却依旧搁浅;深圳推进的公务员改革虽然成功推进,却也因为给予公职人员比普通民众高得多的报酬待遇而饱受争议,因而,也被有识之士认为不具可推广性。
当前,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种种社会优质资源越来越向公权力阶层集中,已经引起民众广泛的不满,由此滋生出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推进“公改”,消除积弊,打造效率政府、阳光政府、亲民政府,建设公平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执政者切实从执政为民理念出发,站在稳定和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胸怀大局,大公无私,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否则,至多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