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私同价,解决入园贵,真能解入园难吗?


 

幼儿园公私同价,解决入园贵,真能解入园难吗?

昨天,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表示,将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三年内实现公私幼儿园同价,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京华时报》12月2日报道)

入园有多难,无需赘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一列表态和措施,应该会让焦虑中的家长们看到些许希望。笔者看罢各项新举措,特别是规定的“三年内实现公私幼儿园同价”时,的确感觉到了政策的硬度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但同时也感觉,该举措缺乏弹性,对其可执行性和预期效果并不乐观。

公立园与私立园两种机制的幼儿园,要实现收费统一,在现行国家政策允许范围下办学收费很难实现,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增建公办幼儿园,或对私立园政策允许下高价收费,实行补助园所方式,才能使收费居高不下的民办幼儿园,通过市场与政府调节的功能,达到降价目的。

那么,幼儿园公私同价,解决入园贵,真能解入园难吗?

 

首先,普及学前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现实的情况来看,入园难之所以出现,最大的问题,不是私立园收费高,而在于整体的资源少,导致学位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前段时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09年,中国幼儿在园人数为2658万,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到2015年,在园人数指标要达到3400万,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要到85.0%;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每年要提高两个百分点左右,可见做大学前教育的蛋糕,才是关键所在。

其次,私立园降价能否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

若不能,则得不偿失。现在的教育资源分配,已经不是“半斤八两”差不多的问题,而是有“天上”与“人间”般的悬殊。曾看到媒体报道,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福建全省的公办幼儿园占不到1/3,而,民办幼儿园超过2/3; 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拨款的公办幼儿园只有121所,仅占全市有证幼儿园近8%。因为身份不同,公办的可以吃皇粮,剩下的92%却只能自力更生。如果硬性规定私立园降低入学费用,势必会减少日常投入,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其三,贵与难是相互的,不解决难也解决不了贵

民办幼儿园收费太高,公办幼儿园又难进,国家提出公私幼儿园同价,解决入园难的问题。问题症结,贵是由幼儿园资源稀缺引发,首先要抓住主要问题,解决好公立园布点,资源多了,还会贵吗?不解决根本问题,反而硬性拉低民办园的收费标准,使之降到公办园的标准,只能导致一批民办园因为成本压力而关闭幼儿园,造成园所资源减少。

现在民办幼儿园所有成本要自己承担,包括场所租赁、老师工资、福利等,如果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症结,一味简单地要让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同价,这势必让民办幼儿园的成本增大而倒闭。

我们应该明确认识——至少在当前情况下,公立园布点少是事实存在,政策扶持私立学校的存在,是合理的,是供需双方市场调节的产物。所以,想降低私立学校价格,要谨慎论证后推行。

民办幼儿园之所以收费高,是因为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接纳能力非常有限,只有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使民办幼儿园通过市场调节的功能,达到收费下降的目的。

现阶段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对于一些高收入家庭,他们要追求高价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是高价高质量的民办幼儿园,仍会有生存的空间。解决问题症结不是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收费趋于统一。

四、解决难与贵,关键尽快实现学前教育三年义务教育是根本

作为政府方,不可能既通过政策允许举办办私立园,又要强行搞公立私立园同价,最好办法学习国外或台湾、上海经验,出资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的方式,对入民办幼儿园的家庭进行差价补贴,以此来实现老百姓进公办、民办的费用承担大抵相当。

教育公平的内涵,在幼儿教育上不仅要体现“同价”,更重要涵盖幼儿、家长、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众多要素。从幼儿的成长阶段来说,幼儿阶段的品格教育、情绪教育、生命教育等,尤其重家长希望孩子上更具特色的学校;从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长短板”来看,幼儿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点。重点是要尽快实现学前教育三年义务教育是根本。

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私立学校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长远而言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特别是,不能把降低私立园的学费,简单等同于入园门槛降低,否则永远走不出入园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