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542
娱乐圈是名利场,那么多女孩男孩作怪,梦想的就是跟芒果台几年前的那次造星运动一样一夜之间出名,然后就是某超女2010年元旦/2011年春节之间据说的每场40万而因为岁末的价格坐地起价3倍,每场120万的吸金能力。
如此轻易一个晚上就能弄到一般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而且还不要特殊的才能,的确容易导致变态的疯狂。姚明挣钱更多,但是没人妒忌羡慕姚明,因为那不是人人都具有的高度和篮球技能。
因此这里把11年前这个时候写的东西再度拿出来。因为这个十年间,金钱至上的风气,已经弄到了商人和老板,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官员都疯狂的地步了:洪洞的黑砖窑,自杀的私宅保卫者,渠县残疾人自强队等等丑恶。相比这些,娱乐界的变态,好歹还没有害命。
以此送别21世纪第一个十年。
邹蓝 2010-12-31
娱乐界:变态的疯狂 邹蓝
最近北京某报说, 1999 年张惠妹北京个人演唱会票价高达 1600 元。这就是说,很多北京人(还主要是没有收入的中学生,大学生,真不可思议,钱从哪里来的?)愿意掏上两三倍于北京下岗工人的每月生活补助,去听一场流行歌手的演唱会。这笔钱比北京多数干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还高。
我不敢想象,在流行音乐发源地的欧美,有谁会拿一个月,或一个多月的工资,去听哪怕是麦当娜,杰克森,迪翁,凯瑞,克莱普顿Clapton,斯普林斯廷Sprinsteen的一场演唱。
记得 1991 年夏季,钢琴大师阿斯肯纳齐Askenazy到英国伯明翰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Rahmaninov的曲子,我买了两张票拉朋友一起去听,不过是 26 英镑(那时折合人民币大概是 270 块,不过在英国只能当 26 块看,英国人一般挣 1000 来镑到 2000 来镑)。而且那个地方还是伯明翰交响乐团的根据地,当时的指挥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现在荣升为柏林交响乐团的指挥。
票价这样的对比,让我很有感慨。收入越高,票价相对越低。收入越低,票价反而更高,高到疯狂变态,简直是巧取豪夺的地步。就是在英国,流行音乐会,票价与古典音乐会差别并不大,最多贵一倍。绝对不至于到折合 100 英镑( 1600 多人民币)的地步。而且就算是 100 镑,也不过是英国人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或十五分之一。伯明翰郊区有个国际展览中心,是英国流行乐坛的一块宝地。那里经常有流行歌手的演唱会,苏格兰的 Eurythmics 乐队,英格兰的 Bronsky 乐队, U2 等常有露面。我想,近年走红的英国辣妹们,肯定也到那里去过。西方这样的流行音乐会,以人多票廉而著称,并没有要价很高,却因人气旺而赚钱也不少。
西方乐队也需要音响设备,灯光等。却没有那成本很高的伴舞。唱就是唱,凭真功夫。需要伴舞的,不过寥寥可数的几个人,象麦当娜,杰克森等。票价还不一定高到哪里去。中国的歌星演出,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雇保镖,请保安和武警维持现场秩序,伴舞人员,庞大的工作人员班子,费用全压在买票人身上。还有策划广告人,卖票的,都得分一杯足足的羹。票价当然低不了。不过,广告商流水线上包装出来的歌手(唱歌机器人?),就象可口可乐那样的即饮即扔的货那样,值这么多钱吗?乐坛多有产品出,各领风骚三四月。不要忘记,可口可乐们走的可是廉价路线。
他们先挣你演唱会的门票钱,然后再要挣你磁带和 CD 的钱,然后趁自己人气正旺的时候,再搔首弄姿脱几件衣服,露出胳膊,前胸,大腿等,拍个所谓写真影集(如果是女的),再次从你兜里掏一笔钱。到这时,盗版商人大量出现,影响其各类产品的销售,影响到他们的超高收入,他们更得要高价来弥补。
买票的人实在是这帮胃口非常巨大的歌手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偏爱的关注和热情、狂热,把这些歌手捧上天,歌手则借此从歌迷那里大捞其钱。有点名以后,歌手艺人以歌迷的拥护到广告商那里邀功领赏:把歌迷作为消费者卖给广告商,到那里大捞三把。广告烘托出来的名气更大后他们可以向歌迷更加要价。
歌手靠他们的钱维持昂贵的生活方式和挥霍的工作方式。照港台歌手和国内某些歌手这样下去,无节制地扩大成本,总有一天泡沫会崩灭。因为一场音乐会,花去一个月甚至更多的钱,毕竟不是合理的事情,或者说是荒谬的事情。企业都在努力适应失去暴利的年代,你流行歌手难道可以例外吗?买票的人是你们的顾客和消费者。一旦歌迷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得到的货并不值这个价钱,不愿意买了,你们就只好也象企业一样降价以求扩大或维持销售了。
用经济学道理来说,货物价格很高,看不见的手就会引导资源向这方面配置,以提高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供给扩大,暴利减少,价格便回落到平均利润水平。中国(包括港台)流行乐坛进入的门槛还特别低,只要不是哑巴,哪怕是文盲,五线谱盲也没有关系,都有资格来尝试一下。因此有无数的人在拼命向里挤,都是赶来试图增加供应的(毋宁说是想来跟走红的人分一杯羹的)。这个行当说进入难,的确是难,一个成名挣大钱的,背后垫底的大概至少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朵凋谢的“玫瑰”。要说容易,却真的很容易。电影电视模特演出以及体育运动等里已经出了名,哪怕还咧着女生哼哼唧唧的细嗓子,也能进入这个行当并照样走红卖出高价的门票。香港某著名武打明星,不也灌了唱片了吗?如果名气一时特别大,新手大明星还能盖过天王一头(这时人们是去听歌,还是去看名气?好象歌声本身又无足轻重了)。那时天王就只能凑合盖盖地虎、镇镇河妖喽。反正都是娱乐圈子,只能按名气排坐次,而不能靠资格吃饭。所以这个行当换代还特别快。因而正享受舞台聚光灯的人胃口更加大:不趁现在走红赶紧大捞一把,还待何时?
稀罕的是,西方倒是很少有人如此串行的。看来是老外对中国国情了解的不多。但是也有了。不是吗,凭洋模样、洋腔洋调、洋相在中国演艺界混的也有好几个了。不过毕竟不多,不然中国人的乐子可能更多:马拉多纳歇菜了,只能在家里闷着。他干吗不到中国来开个阿根廷歌曲演唱会?本·约翰森无法再跑百米了,没有饭辙,怎么也没有人鼓动他来中国唱歌?乔丹不打篮球,不过去玩玩棒球。如果在中国,他可以多一个选择。只要他愿意,肯定可以进入一流歌星的行列。泰森在中国,不打拳击也罢,上台亮亮破锣嗓子,露露咬人耳朵的大牙,也不会少挣钱。南斯拉夫的瓦尔特,要是不用保卫萨拉热窝了,也可以来中国唱唱歌,挣个在中国开公司的钱。就是莱文斯基,要是到中国来开演唱会,绝对能高价卖出票去(这个创意我在这里一公布,就算便宜有心人了:“嘿,有人给免费支了个高招,操”)。就是秦桧这样有万古恶名的人复活,要是想到舞台上唱几曲,大概卖出几万张票不会有问题。不管好名恶名,反正人家有名。不看歌的面上,还看名人真身呢。谁敢不信名人的这个票房能力?咱打赌!在中国,只要名气大,进入唱歌的圈子比点根火柴还容易。只要能把这些名人给弄来,赚钱是稳的。是中国人(当然也含港台人)怪,缺乏自尊,盲目崇拜名人,而且对名人超乎寻常地宽容;还是外国人不开窍,反而对名人特别苛刻?中国名人到国外舞台上出名挣外国人大洋钱的还真不多。有限的几个还是凭的本行真本事。我就不相信阿发能够跟莱昂内尔·瑞奇同台唱歌演出;我也不信在流行音乐会上,休斯顿会接纳陈冲一起演唱。中国演艺圈是怎么啦?我真是不明白,也许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我们年纪都老啦。
港台歌手艺人到大陆来挣钱,颇有一些还逃税。大陆歌手艺人逃税的也不乏其人。这跟企业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有什么两样?企业在那搬不走,被查获就得吃官司。歌手却是长着两条腿,能逃税就逃走了。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企业是奸商,那么逃税的歌手又算是什么呢?消费者一般不会这样去捧奸商的场,那么,对待那种歌手是否也该采取不捧场的态度?
西方歌手和歌唱家等对社会一般都有责任感,以前巴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专门为波黑难民组织过慈善演唱会、 1999 年 10 月,欧美歌手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一家网络公司举行网络音乐会,目的是给非洲和欧洲的难民灾民募捐。还有些歌手干脆直接到非洲去开慈善演唱会。固然这有维持社会形象的目的,可是企业还得要维持自己的社会形象呢,否则企业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中国歌手艺人中不乏这样有社会公德心的人,近年来水灾屡发,充分显示了这些歌手艺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但是确实有些人根本没有公德心:取之于社会,用之于自己。境界之低下,一目了然。
据说,美国 1929 年到 1933 年大危机时期,电影和演艺却生意兴隆。有社会学家论证说,经济困难时期大家更需要娱乐解愁。美国那时私酒横行也是同样道理,大家要借酒消愁。胡佛总统的禁酒令由此失效。中国现在经济面临暂时困难,演艺市场却如此红火,大家愿意掏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我看是否跟美国危机时期很相似?不过那时美国会不会有人拿一个月的生活费去看一场戏,听一场歌,我还是很有怀疑。因此我也有理由怀疑,中国人是否能愿意一直忍受这样的高票价,这荒唐荒谬变态而疯狂的高票价。这毕竟不是三年饿肚子到饿死人地步的那时候还能充点饥的高价糖果和高价点心。不过这个是周瑜黄盖的事情,咱只能说说而已。“一不小心”钱包鼓了起来而烧包、愿意充大头的人这年头就是多,你还能禁止?
199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