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鹏提示哲学三大必考点


一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处理矛盾

 

米鹏命题分析

   对立统一规律历来是考研政治命题热点,这是一个永恒重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最重要一部分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应用性极强,尤其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强调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矛盾就更有现实意义。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国与国关系处理都应遵循这一规律,该内容具有丰富命题素材,是每年考研政治必考点。

命题思路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和谐转化共赢的材料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范围和规模。由此要求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处理矛盾以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②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实现矛盾的转化共赢。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处理矛盾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任何特殊性中都包含着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运用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说明处理问题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分析多个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分析事物的两面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次要方面: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做工作要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权衡事物利弊,趋利避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即体现了这一点。

 

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米鹏命题分析

   马克思认识论与辩证法一样,历来是哲学部分考察分析题的重点区域,2004年至2008年哲学分析题都出在认识论,根据近些年考察状况运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是明年这一部分出题重点,因为该问题已多年未考过,而且它是认识论部分的核心考点,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等原理都有结合。适合考出认识论方面综合性的分析题

命题思路

1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要在认识过程中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三 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米鹏命题分析

   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也是考研政治命题的永恒考点,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考察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性,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近几年也年年有这方面考题出现,这个问题又有跨学科性质,明年估计在这一问题上依然可以命题。

命题思路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2.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髙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別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