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车轮上的腐败需要标本兼治


  中国于昨日首次发表了反腐白皮书。中纪委秘书长吴玉良表示,中国发布反腐白皮书以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公车问题是2011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专项清理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北京晨报)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这几天,公车改革的老话题再次引起热议。如果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已经搞了16个年头,改革之车虽然不时油门轰轰作响,但整体而言可谓步履艰难。最新例证是,北京“治堵方案”公开征求民意,意见稿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现有公务车有多少?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透露”,并称“问题很敏感”,从北京官方却对公车数量的遮遮掩掩,可预想到我们的公车改革路还很长。

  我们的改革受到的阻力很大,我们的改革难以一蹴而就。不管是既得利益者的消极态度,还是改革环境缺乏制度保障,内外阻力都不小,常常让许多出发点很好、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最后不得不回到原点。这些不断上演的“杯具”都在昭示一个事实: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

  中国的反腐败力度很大,但跟腐败现象比较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了。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不可避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所以阻力和争议在所难免。因此,我们的改革只有冲破车改利益的盘根错节,不被任何前置性的条件所束缚,我们的改革才有动力。正如,北京青年报指出,要想让公车改革真正破题,就必须走出“自己改革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公车使用规则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监督以及违反规则后的惩戒中。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监护者,公车才有可能姓“公”不姓“私”。公车改革无须制度设计者殚精竭虑地去想过于复杂的技术方案,它最需要的是不怕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决心与恒心。人大审核,媒体曝光,公众盯防,有这三方力量来监督公车改革的进程,公车消费的野马就一定能勒得住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