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到东京时,一个北京同学说,“刘迪,我能在新宿人堆里一眼就能把你挑出来”。我知道,那时在别人看来,我们仿佛生活在别的星球,所以不论他人投来何种目光,我都不会感到意外。不过今天,东京各大学校园中国学生比起20年前翻了几番,但这些年轻人假如不张嘴讲话,我真无法分清他们到底来自哪个国家。
其实,今天东亚文化正在趋同,电视、音乐、动漫、时装、流行产品等,把东亚连成一体。此外,人员的交流,也具有很重要意义。这一两年,我常在东京见到国内亲朋好友,看到他们在东京玩得开心,我也替他们高兴。今天,有近百万华侨、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学习,而在中国,也有12万日本人长住。
想起当年留学,那是很悲壮的事。记得家人送到首都机场,大有“壮士一去”之感。今天的留学生,比我们那时惬意,他们选择很多,上大学、到第三国继续深造、读专门学校等都一样,他们比我们游刃有余。
今天的留学生,拥有很强的融入能力,他们的装束、感觉可能在一周之内发生变化,几周之间,真感觉他们与这个社会浑然一体。这种能力,既是20年来来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东亚自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之后出现互动的结果。
文革后第一代留学生,都是背负三年自然灾害、文革重负的一代。而眼下这些留学生,属于文革后第二代,可以称为“新二代”留学生。他们没有背负那段负的历史。这让他们在选择未来时,更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而非一种时代压力。再者,在一个资讯比较开放的社会,他们与国外的同龄人,并不存在时代鸿沟,充其量是一种文化差异。所以,他们拥有应对两种社会文化差异的心理空间。
在富裕中成长,也许给他们自信。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财富飞跃增长,也让东亚贫富鸿沟日渐消平。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创造了东亚交流、东亚一体化的基础。
我喜欢问学生未来计划,上周在一个忘年会上,我问起留学生们未来计划,一谈未来,这些学生眼睛发亮,拉我谈个没完。有学生说,毕业后要回国开拉面店,为此他吃过很多日本的拉面,品尝味道,也琢磨其中道理。还有的同学想开日本料理店,为此做了资金、人员、培训等计划。杯盏之间,感到这些年轻人的豪迈、胸怀。尽管东京今日仍在寒风之下,但对未来,我的这些学生却都乐观。尽管这些谈不上是精英文化,但这些在沟通东亚各国方面却很重要。
以前,有人称80后这代中国人是“小皇帝”,但他们在海外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个孩子对我说,来日本,他可以按时起床,也可以打工养活自己了。而这些,在国内,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中日两国“80后”、“90后”性格特征是否趋同?这的确很难说,但总的来说,中国学生竞争意识、灵活性方面比日本学生强,但在坚忍、服从、律己方面,仍不如日本同龄人。此外,中国学生都是“提前长大”,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更早切入毕业后的思考。
当年梁启超在横滨呼唤中国的“新民”,百年一瞬,笔者以为,现在需要呼唤的是东亚的“新民”。我觉得亚洲,有可能形成一种共同文化。毕竟,在漫长的东亚史中,东亚文化的断裂,只有百年。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构筑共同的生活感觉、共同的知识体系,把东亚重新连成一体。
笔者觉得,建设东亚共同体大学刻不容缓。这所大学,应是构筑东亚共同体的基石,来自全球各地最优秀的学者、教育家,在这里培养东亚学子。来自东亚各国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培养东亚共同知识,共同感觉。
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应成为未来东亚建设的栋梁。中国应向日本韩国呼吁、提议,争取在下个十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