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工荒——焦急的企业
企业缺人,是当前不争的事实,也是自2005年来越喊越严重的叫苦声。其实,即使咱中国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人。于是,各级企业为了经营的需要,各出奇招,不畏路远,不计成本,将触角伸向了人力集中的学校。
单位情况:在花都培正学校,我看到了近400家单位入场;在湖南娄底一职技,我看到了哈尔宾、浙江、福建,甚至云南的招聘单位,他们甚至不远千里背来了长枪(横幅)短炮(海报)加鞭炮(喇叭)等,足可近用人单位求人心切!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者知名企业很多!富士康、三一重工、中国移动等恐龙级企业甚至赞助学校成立了企业班,将招聘提前三年伸到了高、初中毕业生,借助学校的招牌招生,成本巨大之极!
待遇情况:有本地零售单位,提供了“底薪700元+提成”的待遇,而富士康更提供了“月薪2200—3500+保险+吃住+月休4至6天”的高薪,我看到的校招的最低待遇是“底薪600+提成”。大概有15%以上的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不能让员工解决基本生存之需。
招聘人员感叹:很疲惫很无奈;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数;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又有太多选择与比较,经常有确定的学生临时变卦不报到;学生对单位待遇、福利、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很挑剔。
困惑的观察——
1、企业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去招聘?
2、企业提供综合薪酬福利的最低多少适宜?
3、招聘官太多缺乏基本激情、校园现场招聘技巧和对企业的深度认知?企业招聘官流动率为何如此大?
4、企业到底该如何与学校、学生联动达成三方共赢?
5、学校该选择什么时间让企业与学生见面?
二、选择慌——彷徨的学生
如今流行选择!但选择对很多人并非是好事,不是选择中成功,而是在选择中彷徨。
家庭条件的改善,就业机会的增多,本是好事,但也让很多学生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错失了机会。
学校招生就业处在四处找企业进校园招聘,一批又一批,校企定向班、校企赞助协议、现场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真是好事!但偏偏好多学生认为——等一等,明天会有更好的,再等等看。
并且同学间串联很容易,一个宿舍一个班本有几个人确定了单位,但其中一人提出要考虑,于是大家都毁约,最好放企业的鸽子。殊不知,企业也不是揭开锅的,等到你回头再说上班,我们一般都会告知“招满了”,谁要一开始就不诚实的人呢?
11月30日, 我在湖南某学校招聘,经过“现场面谈——专场宣讲——集体提问——个别面试”,从应聘的60多人中确定了适合的23人,学校招就处处长、负责老师都到场了,约定学生考试结束在12月25日左右我们到学校接人,结果在12月10日左右跟进时只剩下了10人,再过一周跟进时只剩下5人。。。。。。理由是:找专业对口的、找本地市的、找福利好的工资高的、想做办公室工作。。。。。。学校不同意学生毁约,学生就选择回家。我愕然,到12月28日又有11名学生与我们联系,说找工作不顺愿来我们这里,我们只能拒绝。
同样情况,同时发生在河南某技校。
学生在校忙什么?我问一个学法学的学生:“你刑法学得最好,那能否告诉我刑法是一个怎样的法律?”学生支吾了几分钟,加复我“忘了”;我问一个入党4天的学生:“请背一下入党宣誓词。”结果她第一句就不记得。
困惑的观察——
1、职业院校的学生为何基础知识如此欠缺?
2、学生职业技能很低,却为何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做很短期的兼职?
3、学生应该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
4、学校为何要培训学生不全面的劳动法规,导致学生与企业无理由讨价还价?
5、学校是以教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为先,还是以自身营利性活动为先?
三、招就晕——烦恼的老师
注:招就——指学校招生就业处。
这次招聘,我们去民办院校较多,在与学校招就处领导、老师交流中,他们道出了他们的困惑——这与大多数效益不好的企业存在的问题高度一致。招生的时候,学校三令五申招生是龙头,一切服务招生,学生毕业时,学校大会小会强调就业第一,以就业带动招生是业务核心,可学生招进来后,招就处就凉了,反馈企业要求系院不听取、课程设置不市场化、教学工作松懈,导致我们在外宣传学校好,学生到处说学校不好,企业也来得越来越少。。。。。。
12月21日,我们应某关系学校招聘,结果参加招聘会学生不足20人。招就处领导的解释是:学生考试后,都回家休息去了,真不知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专业还在上课,系院不同意参加,很抱歉。我无奈。
可接下来6天还有11所企业来该校招聘,更有三一、海欧卫浴等这样知名企业,如何办?
老师反映:因各方面原因,来校企业中实力型的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挑剔;招生越来越难,费用越来越高;学生到企业流动率越来越高。。。。。。学校考核要求越来越高,压力很大很辛苦。
困惑的观察——
1、民办院校的竞争力究竟在哪?如何培育?
2、学校如何与企业、学生互动,取得三赢效果?
3、学校的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管理真的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