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期刊35期——内在神圣的灵魂(重点提到孔子与老子)


这份英文期刊非常重要(是由基督麦克假借Hatonn星际舰队指挥的身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传递的),里面阐述了精神与灵魂的重要意义,尤其深刻解释了很多圣人的经历与他们的思想,关键的两位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以及老子都被着重的描述了,译者设法对应找出了相关中文的出处,有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通过英文来理解原来古文的含义(现在的一些注解有些没有真正理解两位圣人的原文)。
P10-11 如何认识到精神的重要意义,天国不在天边而在心里。人类自己给自己创造出原罪,不是上帝给予的

 

P26-27 世界范围内的具有基督意识的大师-耶稣,克里希那(薄伽梵歌),佛陀,默罕默德以及其他天才

 

P28 过分冥想也是无益的,印度人过度使用佛陀的教导,没有在生活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导致文明静止。

 

P43克里希那的薄伽梵歌是真实的,而耶稣的经历没有记录,只是后面的人的传说与记忆,因此很多神父后面编纂了耶稣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新约圣经里有很多不实的记录和话语。

 

P45 谈论音乐的形成及乐器的使用,讲到中国古代用竹笛,笙被提到

 

P57 宇宙的旋律是和谐的,而其他音乐包括华尔兹,爵士,摇滚是不和谐的,古典音乐是优美的

 

P63 尼古拉-泰斯拉(Nikola Tesla)是个卓越的人,他发明了自由能源但没被应用

 

P85 一些引领人类的智者包括孔子、老子、耶稣。

 

P88-89 关于罪恶的具体解释,它是人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上帝惩罚,罪恶意味着没有遵守爱的法则而伤害自己或他人。

 

P90 圣经新约里充满了人有罪恶,并宣扬有永恒地狱之火,这是编造的,它给予一批人权力去让其他人通过付出金钱赎罪(所谓花钱消灾),但是人类还是要受到因果法则的约束。

 

P92-94 人的知识现在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现在只意识到人类的文明是由存在的人的肉体形成的,却无法意识到人的神性意识存在于肉体中,并开始逐渐觉醒。人体细胞之间的空隙远大于人类想象,正是这些空间是灵魂停留的地方。

 

P95-96 人类滥用了神圣的性结合法则,通过不正当性关系导致人性退化,性泛滥导致许多文明崩溃。而“性是罪恶的”异教徒的概念又使人对性的认识走入另一个极端—性压抑。性罪恶的错误观念起源于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性不是罪恶的,但又不能滥用,必须有一个度。

 

P98-99 两性法则要求之间要融合为一体。如果达不到平衡就会出现很多矛盾,痛苦,婚姻失和。人类必须要不断地给予别人才能获得一种平衡。

 

P101-103 关于阴阳两性法则的精神本质,从未分离的东西中去分离获得两种极性相反的一对,然后两个平等的极性相反的一对去结合在一起形成联合的一体,一旦出现不平衡,人类就会出现疾病,痛苦,犯罪等矛盾。最关键在于人如何对待人,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交往要达到一种平衡,现在的‘机器社会’是由于人的机械化的思想以及待人接物出现的。

 

P104-107 自然界的阴阳两性的平衡互换,以化学元素间的互相结合为例解释,以及人类利用化学方法,结合一些无法相互平衡结合的一些元素,来制造爆炸物。

 

P109-113 对上帝的阴阳造物法则解释。有一个未分离的恒定的思维觉知的零宇宙(是白光)。上帝思维把光分成光波,光波开始把上帝思维转化成阴阳两性的物质粒子并使之运动,以及光的八度音阶光谱分析。人类也要遵守这两性法则,但问题在于人现在只想索取,不想给予。

 

P114-119 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对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与阐述,如果不重视道德修养,会导致严重的文明倒退,因此道德教育至关重要,而不仅是对所谓人类科学知识的学习,宗教本应该是对道德有着促进作用,但是许多反而教导恐惧,原罪,罪恶以及发怒的上帝。科学本应负起解释上帝造物过程的责任,但是由于它起源于实验室无法证明上帝造物过程,却失去了对人灵魂的真正教育,反而为人类肉体提供了好多产品玩具供享受。政府没有实现团结人类的作用,却变成只是统治人,并与宗教不断争夺控制人的权力。

 

P119-125 物质人通常索取,精神人是给予。索取即对权力,物质追求,往往造成痛苦,(译者:这也是为何中国人几十年来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并没有换来上升的幸福感)。给予即是爱,鼓励,赞美与幸福,对周围人无私的给予会让一个穷人变成一个精神上充实的灵性个体,并不是说不发展物质,而是不要执迷于物质追求。贝多芬和达芬奇都不是为了追求金钱物质而成为艺术大师的,他们给予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却被许多现代人用拍卖的方式去来回拿去炫耀。

 

P140-141 人类社会现状千疮百孔,归根于人类贪得无厌的索取,而改变的方式可以通过对产业的调整而形成,人类通过友好的服务而让产业在全世界富有精神产品的相互交换。

 

P142-143 8000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在近代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那时人充满智慧,正义,有发达科学与文明,相互给予,而不是像从公元2500年以后的人那样开始形成‘人人为己’的不断索取意识。(中国人更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丑恶想法)

 

P153 人类自认为科技很发达,但是过去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利莫里亚文明,姆文明等更比现在发达无数倍,他们有星际飞船可以进行星际旅行,但最终他们都消失了,原因在于忽视了精神灵性的进步。人类莫要重蹈覆辙,将来之留下口头传述的神话传说。

 

P157-159 从公元8000年前到现在,有许多先知和圣贤来到地球传播宇宙真理,人类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没有所谓的个人主义意识。

 

P164-165 品质与智慧是所有人类的宝贵财富,继古埃及之后,古中国的老子与孔子继承了诚信与尊敬的传统,孔子时代曾有路不拾遗的记载。

 

P179-182 人类要复兴必须重视品质与正义的发展,并要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服务。‘天助自助者’,每个人决定他自己的命运。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谦卑的人,不要失去信仰和希望。

 

P183-184 对耶稣所传授灵性教导的解释。

P185  这次转变不再是通过圣人传递,因为如果那样,人们又会追随圣人而不是上帝。这一次大转变通过上帝的信使,把神圣的信息与每个人结合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P186  人类从巴比伦时代开始堕落,放弃了优良品质与正义行为,这种浮华奢靡风气一直延续到埃及,希伯来和波斯文化。后来的老子,孔子,佛陀,克里希那,耶稣和默罕默德,都是出生于没落的人类文明中,他们是退化的人类的拯救者,而不是一个上升文明的新的老师。

 

P187  孔子生活在放荡的人们中间,却保持高贵的灵魂与洁净的身体。他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品质与正行的基本。与老子的“以德报怨”和“耶稣”的“掌摑左脸,伸出右脸”教导不同,孔子提出“以正抱怨,以德报德”(请参看<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关于以德报怨的回答)。他倡导人要尊重自然并乐意付出,自然会给以更丰厚回报。孔子相信,一个容忍邪恶的社会会为人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人自己也要为之付出代价。

 

P189  孔子为世界留下来一条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他留下了许多传世的名言,有很多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位圣人教导的是,人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疲倦地这样教导他的弟子。”

“这个有德之人遵循生活守则,他不希求与他身份不符的东西。”

 

P192-193  一些孔子的名言用英语被列出,它们的对应中文大体列出如下:

“The ordinance of God is what we call the law of our being,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

“The moral laws form the same system,with the laws……”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

“It is this same system of laws……”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

“How flinchingly firm is  he  who has moral strength!......”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

 

P193-194  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后来的孟子,庄子,杨朱,康熙以及 YE TSE TSE CHAN(未知中文人名)把儒家的精神传播了许多代,儒家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的名言“天下为公,大同之治”,这句话是一个社会长久的关键所在。

 

P195  公元前500年,人类进入了一个道德日下的社会,人类曾经意识到灵魂,但是2500多年的物质追求压抑了品质、荣誉、正义和尊严,人类追求物质财富、感官享乐。孔子创立了儒教并取得成功,他所在的地区没有犯罪,如此和平与诚实,以致鲁国国君任命他为大司寇。

 

P195  相近的齐国非常担心鲁国的强大,他们送给鲁国国君120名美女,鲁国国君被女色所迷,孔子愤而带领70多弟子出走,周游列国。人类放弃品质与正义,去寻求物质与科技。人类从成吉思汗、拿破仑、希特勒那里学习战争的艺术,更不用说被人们视为英雄的温斯顿·丘吉尔,艾森豪威尔和斯大林了(他们都是黑暗势力的代表)。

 

P199  老子的追随者们所建立的道教严重违背了老子的意愿。他们像宣传“耶稣”(伊苏·伊曼纽尔)出生于一个处女之腹一样,说老子也是为处女所生,并且传说老子待在他母亲的子宫里长达62年之久,然后生出来时已经头发斑白。这些都是捏造的。

 

P201  关于老子和“耶稣”的传说都是在他们离开之后。老子提倡每个人内在都有灵性知识,他告诉弟子通过静坐冥想,与上天沟通来获得知识。

 

P203  尽管有很多律法去限制人们不作恶,但是由于人缺少了道德与品质,再多律法也没有用。

 

P204 老子的教导与“耶稣”一样,去内心寻找天国,神圣的火花存在于内心,以及知识无法通过观察获得。老子在出关远游之前被守城吏留住,写下《道德经》,(西方一美国人WITTER BYNNER翻译为 THE WAY OF LIFE)

 

P205  老子使整个东方文明彻底转化,他倡导一种创造性的“无为”,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虚空,可以获得宇宙认知,他通过询问上天(上帝,道,源头)很多问题来了解爱,宇宙起源,生死,美丑等。他是一位最伟大的圣人,佛陀只是知晓如何静坐,却无法让他的弟子如何真正得道。因此很多印度人住在庙里,或坐在路边静坐,却不知真正含义。

 

P206  印度人解释佛教为不作为和摆脱一切欲望,而日本对佛教有着更深的理解,是因为他们了解老子,老子把静坐看为一种“创造式无为”,通过一种创造的欲望来询问答案,并接着去行动。

 

P206-210 老子道德经的很多章节用英语被展示出来,相关的中文对应为以下章节的部分或全部内容:道德经第2,3,6,7,10,14,16,17,25,32章大部分内容。

 

P210-212 克里希那(Krishna)的宇宙知识的传递

 

P228-229 宇宙与上帝的本质
http://fourwinds10.com/journals/J26-50.html#J035(英文期刊的原文)

附:百度百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