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36)


               包钢大型电机通风冷却采用地下水方案的研究和实施

   包钢初轧厂全部大型电机,通风冷却采用地下水方案的研究:1、采用工业用水?还是地下水?苏联为包钢初轧做的技术设计中,主电机及各大功率电机的冷却都采用工业用水。在包钢的供水系统中,工业用水取自黄河。黄河水经沉淀去泥沙及过滤后为工业水。

   2、初轧设计是沿用苏联的技术设计,还是改用地下水?这是初轧厂设计中由我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1960年,我曾参加过冶金部科技司司长胡兆森工程师组织的一个调查组。该调查组调查了鞍钢,重钢等冶金工厂中的大型电机及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我看到鞍钢半连轧厂大型轧机的主电机及主变流机组的通风冷却系统都采用地下水冷却,其冷却效果好,使轧机具有增产的潜力。我并了解到工业用水水温不稳定,夏暖冬凉,而地下水水温稳定,水温较低,一般为摄氏11度左右,有利降低大功率电机的运行温度,亦有利于轧机的增产和高产。

   但若要改用地下水方案,其前提有二:1、包钢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地下水资源?其储量能否满足包钢轧钢区三个轧钢厂全部大型电机冷却的需要?

   2、苏联提供的大型电机空气冷却器的数量和规格是按照采用工业用水的温度选定的。如果三个轧钢厂主电机全部改用地下水,己到货的空气冷却器性能是否适用?数量是否足够?

   在决策前需澄清上面两个问题。

     到鞍钢初轧厂实测

   为取得轧钢主电机采用地下水冷却的第一手资料,我决定电力科同通风科合作,组织两科的骨干力量去鞍钢初轧厂,在现场进行实测,收集足够的数据后回院。我为他们制订了实测步骤及实测项目的计划。我们组织了通风科的赵维兴工程师和电力科的于兆忠工程师共赴鞍钢进行这项特殊的调查工作。

   在两科的历史上,还从未进行过类似的调研及数据收集工作。他们临行前,我将主电机通风系统的系统结构,大型空气冷却器的结构及所需的实测参数:各主电机的进、出口风温,各冷却器前后的风温,冷却器进出口的水温等具体要求,一一详尽地向他们两位作了介绍。

   理论分析

   我推导了用苏制冷却器冷却空气时,上述四个参数与冷却器冷却水流量关系的计算公式。由此可得出:1、冷却器前后合理的风温差值,一般不应超过35度C。它决定了应选用几台空气冷却器。

   2、合理的冷却器进出口水温差值,它决定了冷却水的经济合理流量。

   3、合理的出口风温与出口水温的差值,它反映了空气冷却糸统设汁的合理性,一般应为摄氏3.5度。

   十天后,于、赵两位工程师完成全部实测任务后回院。他们收集想实测数据十分丰富。他们两人是在轧机生产时,进入主电机基础内进行实测的。轧机生产时,基础内有架设在支架上的800伏高压直流和3300伏高压交流。他们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却又十分细心,用高度谨填和认真地在鞍钢值班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这些实测数据十分珍贵。它们验证了我推导的理论计算值。有了这一批宝贵的数据,无论是包钢或是院领导,都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采用地下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