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长安街上饺子宴,数千人迟归两小时


许罡

 

      有人戏称“最不靠谱的是天气预报”,继“天气预报最不靠谱”之后的另一个“最不靠谱”是什么呢?恐怕莫过于“5分钟、10分钟一趟公交车了。”
      2010年12月22日,是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中的冬至。这一天,对一部分人来说,无异于成了“黑色的冬至”。
      按照百度百科的注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然而,在今年的冬至节这天,听说为了隆重纪念这个节日,很多人都做了准备,下班后早点回家包饺子吃。但是不知何故,在通州北关附近等待乘坐930的乘客,却始终等不到车。后来听说长安街戒严了。至于为什么戒严呢?没有人说。由于是冬至节,有人揣测在长安街上摆开了甚大的“饺子宴”。也许是因为参加这个饺子宴的人都是“重量级”,以至于沿线戒严吧。
      出于安全考虑,这一举措无可厚非,但数千甚至上万百姓却吃尽了“苦头”。在长安街沿线以东,无数大车小车如僵死的长龙,无法动弹。很多乘坐公交车的人也因此无车可乘。在通州的北关站,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等车的乘客已经等到公路中间去了。7点半钟,来了一辆车,司机开门稍慢了一点,有人用拳头猛砸车门,令车上的人心惊不已。
      在听到“今天怎么没车”的武术质疑后,车上的乘务员委屈地说:我们的车3点17分,从燕郊出发,现在7点半了,已经4个多小时了。要是按常规,我们至少走了两个往返了。我们也没办法呀!
      晚上7点钟左右,一位60左右的阿姨,在人群中走来走去,眼镜始终盯着车来的方向。她非常不满地说:我在这里等两个多小时了,就是没来一辆930。她一边说,一边抖了抖手中拎着的一个塑料袋。袋中是一把韭菜,她说是回家包饺子用的。可是现在还等不到车,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有车。旁边一位美丽的姑娘说:阿姨,看来,您今晚这饺子怕是只能做夜宵了!您看,即使现在来车,到家,做馅,包饺子,都到什么时候了呀!
      北关都这样了,那么,大北窑、郎家园930车站的情形将会更糟。
      去年60周年国庆前夕的一次试演,长安街沿线戒严,大北窑、郎家园、八王坟等处的930站点人满为患,维持秩序的警察被挤得东倒西歪。这次的情形一定不比那次好!
      不知道那位阿姨何时到家,是否顺利吃上了饺子。但乘坐930公交车回家的人,至少数千甚至上万,他们也至少晚到家两个小时。
      真是“有家难归”呀!这么多人在凛冽的寒风中呆立两个多小时,也没有人站出来道歉?超级郁闷!
      这数千人都是普通百姓。平时,百姓很喜欢过“节日”,但如果节日都是这样的过法,百姓恐怕将一切节日“厌烦”了!
      做任何事情,也应顾及百姓的基本生存和感受!
      何不将所有的节日取消,每天上班5小时,还可以错峰上班,既可以解决上下班高峰拥挤不堪的现状,还可以在夏季缓解用电紧张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