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写诗当成吐血
——剑
■ 洪烛
剑东写诗,为了偿还一笔不知什么时候欠下的债务。也不知是欠谁的,但总能听见某种催促的声音。他必须飞快地写,才能尽早赢得想像中的轻松。偶尔被一个句子绊住了,会觉得欠下的更多。
他梦见了自己的梦,以及做梦时的自己。他梦见了一个梦见自己的自己,以及被自己梦见的自己。诗就是这样一面醒着的镜子,能取得梦的效果。不管什么只要被他看见,都可能成为他梦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一些凭空想像出来的事物。阐述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诗不是走捷径,而是绕弯路,尽可能表达得更为含蓄、曲折。最快、最准确地抵达真理,没什么了不起。令人喝采的是:他甚至可以把谬误自圆其说。
一个人是否可以有两个灵魂?诗人可以。一个在大地挣扎,另一个却脱身而出,向着星空私奔。在这种愈去愈远的割裂中,他体会到加倍的疼痛,和同样翻了一番的成就感:第二个灵魂洞察一切,简直可以代替上帝。那是从属于他的陌生人。他喜欢借助这双陌生的眼睛来打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自己。他岂止比常人多一个灵魂,还多了一种自我陶醉的戏剧性。所谓的理想其实是一种虚构。理想主义者具有非凡的虚构能力,而现实常常是上一个时代理想主义者虚构的结果。所以我怀疑不相信理想的人能写出面向现实的诗歌。正如我不相信不擅长虚构的人能有多大的创造力。
他汲取了口语诗的一些优点,但不是“口水”,有血腥味,血浓于水。有人把吐口水当成写诗,他还是把写诗当成吐血。他没打算彻底地改学“普通话”,仍然属于“一个人的方言”。即使在喧嚣的大合唱背景之下,我们清晰地辨别出他歌声中藏也藏不住的浓重“地方口音”。想唱就唱吧,你应该骄傲:你是一个有口音的诗人!没有口音的诗人是可疑的,更适合去做教授或广播员。
剑东的两首诗歌
剑东
《假想》
如果,一棵树用摇动
带动森林的歌唱
那么,风再大一些
如果,一杯酒用浓香
带动整晚的欢乐
那么,酒再醇厚一些
如果,一个巷口用幽深
敲打鞋跟儿的情感
那么,阳光再深入一些
这个时候
我想起那个写乌鸫的人
想起寂静的雪山上
心跳会不会引发连续
雪崩
《马神庙》
村庄伏在季节之上
每个夜晚都在盘算收成
柴米油盐和婚丧嫁娶
你坐在村庄之上
高坡的树下
吸着旱烟,观察
每一滴水滚进村庄的动向
你比村庄的年龄小
可村庄对你很敬畏
亲手在门前插上的一炷香
静静地飘了几百年
你也知道村庄的需要
清明时
将通往村庄的土路
拉出一个弯儿
相对于闲言碎语
面对的
就是一片青纱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