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北京治堵支招


给北京治堵支招
吴广
    前不久,北京治堵方案细则公布,并开始征求意见。由于方案中提到“重点路段必要时限时单双号,重点区域研究收取拥堵费,”顷刻间引来各种议论声一片。
    单双限行和收拥堵费不招人待见是预料之中,谁愿意在物价高涨的今天的还买台车不能出门,上个街还得交费?可回头您工作日去北京街头坐车出门试试,五环以内,23点之前,5公里路程去任何地方都得准备至少一个钟头,上下班高峰期,那得用“完全瘫痪”来形容你对城市交通的崩溃感受。
    汽车销售的高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的低速徘徊已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要说北京,就连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也开始“堵不堪言”。如何治理疏导管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国内大多数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且急需解决的难题。
    其实仔细看看北京治堵方案,这上面对于城市拥堵的成因已用数字进行了透彻分析:1,50%左右的居住和公建项目仍聚集在中心城,职住分离现象仍较为严重;2,七成以上小客车集中在五环路内,核心区小客车出行比例达34.8%,是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城市核心区的两倍多。这些车辆日均行驶45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有余;3,轨道交通建设和开通均进入黄金期,但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仍不到国际特大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高峰时段,地铁部分路段满载率已达120%至140%;地面公交出行速度慢、换乘不便。
    针对上述三大成因,治堵放方案中也逐一拿出了应对措施,如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道路、地铁建设,将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到50%,停车场实施特许经营,提升自行车使用量,公务车零增长等等。说实话,管理者难为,相信任何一位施政者面对北京这样汽车保有量超过470万辆、日增新车2000辆以上的超级汽车城市,都很难找到最让市民满意的治堵方案。如今这样一份3000多字的详实方案显然已是管理者能作出的最大努力。
    相比北京,笔者身处深圳是幸福的。汽车保有量刚过170万辆,高峰期街道虽然拥堵但还不至于绝望,更重要的是,在积重难返之前,我们已经开始做出改变。
    不久前,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驾协议,宣布将共建国内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全面加快深圳现代交通运输发展,共同推动深圳“公交都市”建设,力争到2015年把深圳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基本实现乘客“5分钟换乘,500米上车”,并为全国交通现代化发挥示范作用。规划中有两条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由于深圳较早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目前已具备建设“公交都市”有利条件:城市中心区半径拓展至40公里以上,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三轴两带多中心”。二是按“公交都市”规划,未来深圳将在2015年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到2020年实现75%以上的公交出行分担率。
    并不复杂的施政措施,没有让老百姓闹心的单双号限行,更没什么拥堵费,取而代之的是提前拉开城市中心的纵深,规划建设好城市公共交通,让市民自然选择公交出行,这恐怕也是每个城市居民最满意的“治堵方案”吧。北京该如何治堵,这的确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一些走得轻松点的城市轨迹,值得大家借鉴。再多一点建设,再少一点收费,毕竟,市民们渴望治堵,不是渴望治得更沉重,而是治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