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四十三 宪问第十四(甲)
本篇内容较多,也较杂,包括道德、政治、学问等各个方面, 还有不少对人物的评论,通过对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伦理观点。
政治昏暗时做官领俸禄是耻辱
14.1【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读解】实际上这段所表达的思想在第八篇第十三则里已经有所陈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里,原宪向孔夫子求教什么是“耻”?
现在,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也反映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我也反复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知耻,就会没有意志,没有动力,不能坚强起来,那么这个人就不可救药了。一个人的荣誉感、意志力从哪里来?从知耻来。有了羞耻之心,不当为的事情他绝对不为,不当取的东西他绝对不取。
对于“耻“,孔夫子也讲得不少。孔夫子对原宪的回答是从大的原则上来讲,特别是针对国家干部而言。“邦有道,谷”。这里的“谷”是领取俸禄的意思。在汉朝以前,官员的俸禄都是以小米的重量为计算单位,政府官员依职位不同领取不等的薪酬。孔子说,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去做官领取俸禄;如果“邦无道”,国家政治昏暗,还在做官领取俸禄的话,那就是耻辱了。孔子所言同样要引起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视。
今天,我看到一则报道,报道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仁寿县的一个公民与乡镇政府有些摩擦,引起一点小小的冲突,政府执法人员把他打了一顿,还拘留了他几天。他出来后跑到省人大信访办上访,反映当地执法人员的所作所为,省信访办通知当地镇干部一起来座谈,协商解决问题。而下面发生的事简直荒唐至极,镇派出所的所长居然带来一帮人,不顾省人大警卫的劝阻,冲进省人大大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把上访人员铐了带走。更荒唐的是那个镇派出所的执法人员居然指责省人大信访办主任干扰他们执行公务,理由是省人大只有监督作用,无权干涉他们执法,他们的行为是合理合法的。这些人糊涂到了何等程度!无理冲入省人大信访办,强行铐走上访人员,居然不考虑后果,这倒底还有没有法律的基本常识?执法人员领取了国家的俸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央提出“八荣八耻”,“荣”我们已经说得太多了,现在重要的是要知“耻”,知“耻”自然有“荣”,不知“耻”哪里去找荣誉。
平常人不犯这四种毛病,的确很不容易
14.2【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读解】 当然,对于平常人来说,要做到不犯这四种毛病,的确是很不容易的。谁没有点好胜之心;有了成绩,又有几个人不会有沾沾自喜的感觉;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有谁会毫无怨气;而对事物的贪欲也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原宪认为,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这四种毛病,却能够控制住自己,不把它表现出来,是不是就该算是一个仁者了呢?孔夫子告诉他说“能做到这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否称得上仁者,我也不知道。”
对孔夫子来说,“仁”和中庸一样是极崇高的人生理念,而这里所说的“克、伐、怨、欲”则是我们性格、心性的具体表现,还不能完全概括“仁”所代表的含义。“仁”是一个普遍的、广义的概念,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举心动念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用“克、伐、怨、欲不行焉”来概括、表达“仁”,那肯定是不圆满的。不过,孔夫子在这里对“克、伐、怨、欲不行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能做到这几点的人很了不起,是难能可贵的。
应大力提倡“士”的精神
14.3【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读解】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胸怀大志,前面曾介绍辛弃疾那首词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特别是在动乱时节,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自己小家业的建设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会被君子和贤达之士看不起的。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如果一个读书人或是被人称为士大夫的人,只知道留恋舒适、安逸的生活,不以国家大事为意,不以百姓疾苦为意,那他就不够资格担当“士”这样的名誉了。在今天的社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士”,是非常艰难的。事实也是如此,现在一个真正有庙堂气、有英雄气的贤达之士是不多见的,更多的人是庸庸碌碌、斤斤计较地度过一生。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知道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振奋国家民族的士大夫精神,我觉得是当前应该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问题。
尽管社会上现在在提倡国学了,但提倡国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提倡国学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倡“士”的精神,特别是“国士”精神。何谓“国士”?就是能担当起国家兴旺的职责和责任,有为国家冒险犯难的承担精神,敢于为国家的命运承担重任。这样的人有才、有能又有德,才能被称为“士”。现在,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权衡一下国学的状态,如果我们能通过“国学热”培养出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士大夫,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家,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只要有“士”的精神,那么国家的兴旺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了。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蓝领阶层,中国古代的蓝领阶层是相当了不起的。樊哙先前是一名屠夫,在现在看来是十分低下的社会角色。《战国策》和《史记》里面记载了很多优秀的烈士、侠士,他们都是下层民众,然而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士”不仅仅是高居庙堂的人,还有居于州县,乃至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因为他们都具有“士”的精神与气质。以前有很多“处士”,他们既不做官也不经商,既不求名也不求利,但他们都是藏龙卧虎之人,一旦国家临于危难,他们就会挺身而出,救国难于水火,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下层民众中的“士”。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
14.4【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读解】这里“危”是作端正来讲的,“危言”就是直言,“危行”是指正直的行为。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直抒其言,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行为仍然要正直,但同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说话要谦虚。去年我们讲《菜根谭》的时候,其中就有一句是“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各项政策法规、法律条文都很完善,我们就应该循规蹈矩地遵循国家法律和道德准则,必须是言行方正,否则就对不起这清明的政治环境。反过来说,如果邦无道,社会混乱,政治昏暗,我们的行为还是要正直,不能“小人穷斯滥矣”,不能乱打主意,所谓“时穷节乃见”;但是言语一定要谦虚谨慎,如果再像以前一样“克”、“伐”,争强好胜,狂妄自大,就难免给自己招来麻烦和祸患。谦虚的人永远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不知耻何以谈勇
14.5【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读解】孔夫子这段言论确实很有味道,值得我们深刻领会。早在孔子之前,就流传着“三不朽”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有德的人必然会把他的光辉释放出来,这种光辉的释放就表现出相应的言和行。不通过言行的表露,谁又知道这个人有德呢?如果一个有德的人不表露他的言行,那他仅仅是名独善其身的隐士,算不上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必然惠及民众,惠及社稷,所以,有德者必定会释放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的言行。
但是,“有言者不必有德”,有些喜好言辞,说起来话来夸夸其谈的人未必是有德之人,所以古人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在《论语》里多次主张说话要谨慎,话要说得少,事要做得多,所以他认为“有德者必定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真正的仁人志士必定是敢于为国犯难,甚至为国捐躯的勇猛之人,所谓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仁大勇”者。但“勇者不必有仁”,勇敢的人一定是一个仁人志士吗?你看街上打架动刀子的人,我刚才提到的那个跑到省人大拿铐子抓人的人,他们是何等的勇猛哦,但这些人是不是仁人呢?他们离仁人志士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那些黑社会犯罪团伙舞刀弄枪地抢劫银行,绑架人质,飞檐走壁,入室偷盗,我们可没有他们这样的胆子,但有这样胆量的人是不是仁者呢?不是,肯定不是。当国家有难,民族有难的时候,这些人会不会勇敢地站出来呢?我想他们绝对不会,他们会保命要紧,说不定还要趁火打劫。真正的仁者在国家有难,民族有难的时候,不仅不会趁火打劫,相反他们会舍己为人,为国捐躯。“仁者必有勇”,仁者知耻,知耻的人才有勇,不知耻的人哪里还谈得上勇呢。
心系百姓,勤劳政事
14.6【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③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读解】 南宫适是孔子门下一位很优秀的学生,他向孔子求教关于人之命运的两件事情。关于羿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他是天下神箭手,嫦娥的先生,射箭百发百中,万发万中。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的时候,羿射落九日,解救了百姓之苦,后来,嫦娥偷吃了羿在西王母那里得到的长生不老药,跑到月亮上去了。在历史上,羿是夏代有穷国的的国君,曾经夺过夏朝太康王之位,后来被家臣寒浞所杀。奡是寒浞之子,善于驾船,能够陆地行舟。这样两个人,一个是射箭高手,一个是江河作战的水军高手,但他们“俱不得其死然”,都没有得到善终。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大禹和后稷这两个人却因亲自种植庄稼而得到了天下。后稷在尧舜时代主管农业,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他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专家,也可以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鼻祖,他还是周文王的祖先,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今天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这里的“稷”,指的就是他。大禹不用多说了,在舜的时代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水患。他们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亲自下地劳动,从而得到了天下。
前面两个人以勇力名闻天下,后面两个人以国家的治理为根本;以勇力名闻天下的人反而不得善终,以国家建设为根本的却得到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当时没有回答南宫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就在问题之中了,它已经有答案了,孔夫子不需要重复这个答案。
南宫适走了之后,孔子赞叹道:“南宫适是个真正的君子啊!君子应像他一样,是崇尚道德的人。”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禹、后稷都是真正有德的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每天在乱石和泥水中往返,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可想而知他是何等的辛劳!后稷像现在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一样,搞农业的研究和发展,使黄河中下游的百姓能吃饱饭,民以食为天,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所以治理天下,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利益装在心里,勤劳政事,才算有德。他们所做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了百姓最根本的生存难题,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孔夫子赞扬南宫适是君子,是崇尚道德的人,因为他看懂了穷兵黩武者基本上没有好下场。中国古代有句谚语“为将三世,必绝后”,《汉书·陈平传》里,也记载着陈平的感叹:“吾好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阴谋多了,伤了阴德,自己的福分也随之减少,加之带兵打仗,杀人如麻,想要子孙昌盛又怎么可能呢?
孔夫子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军事斗争中的指挥作战者的所作所为起到了抑制作用,特别是唐宋以后,至少是汉人的军队不会动辄屠城了。翻开《史记》,里面“斩首两万”、“斩首八万”,“屠之”这样的词汇用得很多,有历史学家统计过,《史记》战国部分所记载的杀人数量,有好几百万,是很惊人的一个数字,仅“长平之战”就活埋了四十万军人。当时的将军又有几个得了善终呢?吴起、白起这两位最有名的将军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庞涓同样也没有得到善终。孙子善终,那是因为他没有直接带兵打仗,只是军师而已,打了胜仗之后,又一无所求当隐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