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国十大管理实践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一:80、90后劳务工管理

   入选理由:80、90后“进城务工者”正在成为劳务工的主体,这些年轻人有着不同于父辈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正在冲击、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智慧。

  代表实践:海底捞为农二代提供双手改变命运的途径;新日电动车正在用肯定、激励的方式调动80、90后农民员工的积极性。

  请重视和尊重80、90后劳务工:1. 他们是劳动力的主力军;2. 他们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自己的主见;3. 他们不愿意被“压”,要求被平等对待,需要被尊重,渴望发展空间。

  专家点评

  基础教育和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拉平城乡间信息的鸿沟。眼界日益开阔的新一代农民,越来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在寻求自我,追求生活的意义。与城里长大的80、90后一样,他们希望参与,希望自己做主,渴望表达自己。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看到这些变化,仍然把他们当成只追求金钱而没有思想的苦力。即便极端事件不断,还以为加薪就可以解决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资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副教授徐岩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二:成本创新

    入选理由:随着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中国企业往日的成本优势日渐式微。成本创新已经成为转变中国企业增长方式的关键一环。

  代表实践:华为建成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打造集成供应链,构造国际竞争的成本优势;联想通过设计创新降低采购成本,并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缩短供应链路径。

  成本创新路径:1. 向国际一流企业看齐,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为核心,提升研发效益和供应链效率;2. 以设计创新降低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缩短供应链路径。

  专家点评

  中国企业不能再依靠政策与关系取得优势和利润。我们要学习如何赚取“管理财”。华为通过引进IPD整合式产品开发模型与ISC整合式供应链管理系统,为华为创造了竞争优势。成本创新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创造价值。

  ——研华科技全球副总裁兼研华科技公司(台北)副总裁何春盛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三:打造第二本土市场

    入选理由:后危机时代,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让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战略。中国市场的兴衰成败正在成为跨国公司能否在全球市场取得领先的一个关键要素。

  代表实践:霍尼韦尔建立的“东方服务于东方”、“东方服务于西方”的中国战略;通用电气以反向创新为契机,将中国创新优势和全球市场推广做完美的结合。

  打造第二本土市场的方法:1. 建立东方服务东方、东方服务西方的理念,变中国为产生价值的核心运营部分;2. 将在华业务的开展融入其全球制造、市场营销、销售、创新、新业务模式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流程中;3. 以中国市场的创新中心和创新成果为基地,辐射全球其他市场。

  专家点评

  要成功打造第二本土市场,要求企业不是把自己当成外来的市场入侵者,而是努力成为市场中的一名本土化企业。比如,KFC不论是在高层管理者还是品牌营造方面均体现出本土化的定位,以至于KFC的本土化模式多年来一直是诸多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采经之源。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四:低碳生产

    入选理由: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表示我国将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一些省市地方的限电令,甚至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企业还希望在未来的国内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那么低碳生产将是基本的要求。

  代表实践:比亚迪推出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万科建造低碳绿色环保建筑。

  促进低碳生产的三个动力:1. 低碳生产能让企业更受欢迎,为品牌增加责任内涵;2. 技术的发展,为低碳生产的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为它们赢得名的同时也获得利;3.“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也让企业不得不履行低碳生产。

  专家点评

  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低碳生活”认识的加深,“低碳”元素势必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未来,可能不再是谁销售得越多、谁卖得越贵就越能盈利,而是那些材质更环保,工艺更绿色,对环境危害更小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市场。

  ——比蓝国际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凯洛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五:多品牌策略

   入选理由:低成本竞争升级为品牌竞争的背景下,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已经能够在多品牌的拼图上驾轻就熟。

  代表实践:宏基与方正合作,旗下品牌又添新翼。

  多品牌运作法则: 1. 多品牌策略不是子品牌运营;2. 要想让多品牌运作得好,各个品牌应保持相对独立;3. 品牌的字眼只有映入目标消费群体的心里才会有效。

  专家点评

  单一品牌拓展到足够大以后,需要新的品牌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来进行区隔。

  ——DD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刘伟师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六:国学管理

    入选理由:2010年,中国不少民营企业已经步入了其发展的20、30年代,随着规模的增大,企业家对于基业常青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渴望。而国学管理成为不少企业家高度关注和实践的管理创新思路。

  代表实践:方太打造国学精粹管理模式;海航兼收并蓄管理模式

  纠正国学管理的误区: 1. 国学管理不是排斥西方管理模式,而是西方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2. 国学管理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照搬,而是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3. 国学管理能打造的是长期竞争力,不要指望短期见效。

  专家点评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家企业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随着一种成功模式,比如欧洲的ISO管理体系、美国的六西格玛和日本的丰田模式(TPS)。那么,当中国走过几十年成功的增长之后,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我们就必须问:中国的管理模式是什么?答案是西方管理文明与中国传统相结合而成的中国式管理。

  ——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七:海外并购

    入选理由:尽管中国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罕见,但是,前赴后继者却越来越多。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平均每季度发生的海外并购交易为16起,但是2010年上半年平均每季度的交易就上升到36起。由此可见,海外并购这个“高危”行动,是中国企业难以绕过的成长路径之一。

  代表实践: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

  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能力: 1. 客观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出;2. 抵制住浮躁形态,不急于求成;3. 甄别海外资产价值的能力;4. 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至少与并购对象对等。

  专家点评

  在实施并购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企业到底想通过收购获得什么?是品牌?技术?还是人才?市场?如果说品牌是“名”,那么,技术和人才这些实质内核才是真正的“利”。能够名利兼收那是再好不过,但切不可只停留在口头吆喝上赚取形式上的名而忽略品牌真正的核心内容和价值。

  ——比蓝国际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凯洛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八:品牌重塑

    入选理由:当老的品牌在目标群体中不再具有号召力,或者目标群体因年龄结构等原因发生偏移时,就需要品牌塑造。

  代表实践:李宁把沿用了20年的LN旧标,更换为“李宁交叉动作”新Logo,并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

  重塑品牌前的三点思考: 1. 品牌重塑有风险,需评估必要性后慎重决定;2. 重塑品牌是为了更好地与战略接轨;3. 品牌重塑要靠相匹配的品牌体验来支撑。

  专家点评

  老干新枝,浴火凤凰,求新求变,种种手法都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体现,更是企业脱颖而出的追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培训中心执行主任陈玲珍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九——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入选理由:国美创始人与托孤者的决裂事件,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再一次抛到企业的面前。公司的大股东是不是不可以被取代?公司的管理团队在整个治理结构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股东而言,到底是眼前利益重要还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整个中国企业界都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代表实践:万科是一个以王石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领衔的公司。客户、股东、员工利益永远是万科团队行动的标准。海辉还没有上市,就拥有一个职业经理人所构成的公司董事会。海辉的上市,也是由一帮职业经理人团队所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基本;2. 创始人要打破个人英雄主义情结;3. 企业要形成强势的文化和凝聚力。

  专家点评

  国美事件突出反映了众多本土企业要面对或将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引入合适的董事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是我国企业改制,转型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博斯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十:危机公关

    入选理由:这一年,很多企业过得并不轻松,丰田、百度、霸王、比亚迪等一干企业都在危机中跌跌撞撞。难怪在世界经理人网站上,有网友感叹:2010年真是危机公关年。强化危机公关能力,对企业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代表实践:百度迅速、系统地应对“被黑”事件。比亚迪借助巴菲特重拾市场信心。

  危机公关的三大原则:1. 速度第一原则:要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2. 真诚沟通原则:应主动与媒体及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消除对方的疑虑与不安; 3.权威证实原则:请重量级的第三方在前台说话,可以消除消费者的警戒心理,重获信任。

  专家点评

  无心造成的危机,可以通过公关来化解。而偏离商业道德所造成的危机,就不是公关能解决的事,因为你不会有机会来化解了。

  ——研华科技全球副总裁兼研华科技公司(台北)副总裁何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