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讲述了民政部门在恶劣天气环境下,关怀住在大桥底下的流浪人员的场景,零下11度的气温,没有被子取暖的流浪者蜷缩在桥底下,吃的东西就是身旁放着的一棵大白菜。白天吃饭以白菜充饥,晚上睡觉的没有被子,真是饥寒交迫。民政部门赶快给他们弄床被子,弄点吃的!这固然体现出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难以根本解决这些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说到衣食住行,住是最大的一块,也是最为核心的,也不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北京,只要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不算事儿!但说到房子,尽管高房价已经成为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但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即便是在北京,问题的关键之点也不仅仅在于高房价或者房子供应量相对真实居住需求量的短缺,而在于住房资源占有多寡的巨大悬殊以至不公上。一方面,有很多人的因为高房价或者高租金的缘故蜗居于工棚甚至是天桥底下,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少数的个人占据着巨量的住房资源,那不仅仅是本人的炫耀,更是某些制度设计的必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的市场经济方针,的确是充分发挥了个人乃至于组织的创新与创业积极性,但它同时也曝裸出这样那样的弊端。其极大弊端之一就在于它瓦解了我们曾经的那些关心公共利益的优良传统及其公共思维,以至于蜕化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如萨特所描述的——“是战争,是豺狼”。最好的也不过是“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时候,我也在想,现在的每个人就像中药铺的一味药,被规规矩矩地装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里边,谁跟谁都是隔离起来的,谁跟谁都不打交道,最后这些“格子”是越隔越小,最后这些人不遇到困难便罢,遇到困难个体克服不了的时候就自寻绝路!
话讲得极端些,如果说计划经济号召着人们不断地合起来的话,那么,今日中国语境下的市场经济则总“驱赶着”人们不断地“分家”:在学校的时候分开——你啃你的咸菜,我吃我的红烧肉;走上社会第一个单位要分开——你拿你的几千万,我拿我的千儿八百;回到家里边要分开——两口子财产AA制……到处都是分开,到后来就成了分裂,最终就是分崩离析了!然而,这一切的“分开”是从消费的角度讲的,但如果从生产的角度上讲,就一定是聚集,聚集,再聚集,所有的生产、所有的经营活动哪怕是生产一棵大白菜或做成任何一台机器——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生产和消费对聚集与分开上的调度正好是相反的。而目前盛行的过渡分开——自私,是一个非常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育的思维倾向,以至于好多人都糊涂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个性化,很多广告词宣传“照顾好自己!”最后还是列宁说的那句话,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大家该死的时候再见去找上帝去吧!
而当今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的安全事故,其最罪恶的渊薮不正是那纯粹的利己思想惹的祸吗?出尽了风头的“矿井事故”,迫使政府出台要求矿长下井的硬性指标,但在上有政策下能对策的唆使下,矿长不想下井马上提拔了好多副矿长来替他下井;副矿长不干,赶紧提矿长助理,叫矿长助理下井……但如果助理要也不下井呢?难不成中国也要兴起一种“下井替身”的职业团队来?!
故此,笔者以为,现阶段亟需考虑怎么样在市场经济的平台上重建我们的集体主义的问题,也即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重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与归宿的上层建筑体系。市场经济一定要搞,不要市场经济开倒车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又一定要重建我们的以集体主义、以雷锋精神适合于今天应用的那些部分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或者说,再造我们的精神文明底版,在分享、共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下,想必城市化,我们的房子等棘手问题都可得以迎刃而解。
当房子邂逅市场经济中的集体主义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