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困局是变味申遗下的怪胎


从1997年成功申遗开始,山西平遥古城的门票收入这13年来增加了70倍,仍旧收不抵支。(《广州日报》 12月15日)
  
  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城里还有3.5万人,超出合理负载2万人近一倍。家家户户都还烧煤,烧液化气,古城内多数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很有可能就是火烧连营,把整个古城付之一炬。
  这一切,在我们外人看来都是不可想象。因为申遗成功之后,平遥古城就成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单是去年的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8.1亿元。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旅游收入难道还不够去改造一下平遥早就老化的供水、供电线路?
  
  不光如此,平遥古城墙年久失修,有些甚至露出了很明显的大裂缝,2004年、2005年,接连发生古城墙坍塌事件。多少亿的旅游收入,连个城墙都修不起,除非就是一个解释,平遥用古城申遗赚过来的钱,并没有用在古城的保护上。
  
  这就好比我们使劲使唤一个母鸡下蛋,都恨不得它一天能下三个双黄蛋,然后我们把这蛋用来多多地卖钱;但是卖蛋得来的银子,我们先想着的却不是给母鸡买点好饲料补充补充营养,而是先把这银子用来改善人的伙食,改善数得着数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等这银子划了一圈下来,可以用来给母鸡补身子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平遥的问题并非个例,好多地方申遗的目的并非为了更好地保护,或者说开始可能是为了保护,但走着走着就变了样,变成了一个地方政府赚钱的机器。更可气地是,我们还只知取蛋,不想喂鸡。
  
  12月7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披露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贵州荔波县举债2亿元申遗,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世界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带动当地的喀斯特地貌旅游收入。很多地方申遗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是联合国当初之所以设这么一个项目,初衷并不是为了开发一个公园,而是保护起来。世遗的名号带来荣誉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保护的责任。但既然一开始申遗的动机就不纯,申遗成功之后,最开始的承诺也就慢慢走形,最终,世界文化遗产也只会成为世界遗忘的产物。
  
  平遥古城困局,也便是这样一个变味申遗下的怪胎而已。不能把开发和保护孰轻孰重给拎清,即使门票收入增加到700倍,还是没钱用来改造老化的供电线路,也没钱能够用来修葺开裂的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