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治堵方案原则支持希望进一步完善


之所以基本上支持北京市的治堵方案,是因为这个措施体现了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是简单地采取“以限治堵”的办法,也就是坊间所传限牌、限行、收费这样简单的办法。

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提出六个方面措施包括: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

这六个方面的措施,既考虑了现实,也考虑了长远,是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案。 

交通拥堵只是城市运行不畅的一个表现,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北京市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受到各方面的批评,也造成了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后果,所以最重要的是转变城市发展思路。方案提出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这是治堵的根本措施

其次要加强道路基本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供给。如建设核心区南北地下隧道进一步完善城市干道网、改造部分立交桥、增加停车设施、改善微循环、加快建设交通枢纽等。这样就可以增加交通容量。

第三是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方案提出以中心城为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公交专用道、大容量快速公交和常规地面公交线路,完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地面公交中心站和首末站三级换乘体系,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能把一部分自己驾车出行的交通量吸引到公交方式上来。一段时间,北京轨道交通建设重点似乎转向了郊区线,这不是不对,但是对缓解市内交通拥堵不起作用。北京市内原有的轨道交通容量已经趋于饱和,所以还要采取措施加快建设新线,改造老线,增大运力。

第四是进一步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比如优化平交路口、建设公交港湾、区域交通组织渠化优化、交通信号优化、增设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护栏和安全防护设施等交通管理项目。建议对三环路公共汽车站点进行改造,减少对主路行车的干扰;减少三环、四环的出入口,从而减少短途车辆对快速路的使用。

第五是限制公车数量和限制公车使用。方案提出要实现北京公车零增长,这应该是各地区政府第一个提出的。公车数量仅占北京汽车保有量的15%,但是使用强度是私人汽车的510倍,所以对道路拥堵负有重大责任。还应该进一步清理现有公车,进一步减少公车数量。应该限制公车的使用,杜绝公车私用。

第六是提出了若干限制办法,如继续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和黄标车限行规定,加强外埠进京车辆管理,有效减少中心城高峰时段交通流量。必要时,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提高停车费标准,择机征收拥堵费。

拥堵费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措施,影响很大,所以不仅要择机,还要进一研究征收办法。

收拥堵费不可能采用高速公路的收费办法,也就是在道路上建立收费站。高速公路是一个封闭系统,出入口有限,所以可以采用收费站的办法。进入城市中心区有许多道路,而且交通繁忙,如果建立数不清的收费站,肯定是添堵。

国外采取先进的收费技术:

第一种是DSRC技术(短程无线通信技术),新加坡在车辆挡风玻璃上装电子标签,在路口旁有识别装置。目前只有广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推广,但是还没有普遍达到收费的要求。

第二种方式就是对车牌进行识别,比如用摄像头拍下进入收费区域的车牌号,然后到车牌号对应的帐户上去扣款。现在我们对车牌照识别的精度问题还没有解决,其次是车牌照识别出来以后如何扣款的问题,比如一辆外地车开到北京的拥堵收费区了,怎么进行扣款呢?如果遮挡和涂改号牌就难以收费。

第三种方式是利用GPSGSM等技术的收费方式,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GPS等定位系统来识别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通过车载模块把信息传回收费中心,这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收费方式,但是也存在和第二种方式一样的定位精度不高和信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北京市应该对征收办法进一步研究。

第七是要加强交通意识教育,使司机、行人、骑车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原来我们的交通教育目的主要是安全,现在还应该教育大家交通拥堵对所有人出行都不利,而交通拥堵与所有交通参与者都有密切关系。减少交通事故也可以减少拥堵。

第八应该发展智能交通,在自动路口红路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高智能化水平,根据路口不同方向交通流量变化改变时间间隔。在GPS的基础上发展实时路况通报系统,进行合理引导,使出行人能够选择较好的出行路线。

大城市交通拥堵是世界性难题,现在没有一个大城市可以称已经解决,而且大城市交通拥堵不可能采取一两项简单措施家可以解决,必须综合治理,所以北京市治堵方案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从这一角度应该支持。

对于治理措施,还应该进一步细化,应该一条道路一条道路、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地研究。

治堵方案实施最终要全体市民还有外来人员的支持,所以应该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同时发动全体市民出主意,想办法,提高北京得交通出行水平。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