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东:谁刺痛了中央“保增长抑通胀”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位高层声音背后的三个观点五种预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0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已先期定调,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中央决意要“稳增长”“抑通胀”成全年经济工作重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是:总结一年来的经济工作成绩;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人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策基调。在通胀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在我看来,“稳增长”是目前工作紧要关头,淡化GDP标尺是惯常工作。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提法,也会被“稳定经济增长”所替代。如今, “GDP”等相关字眼首次缺席一些重大中央会议,意味着中国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的思路更加明晰。因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不苛求过高的短期增速,将有助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在通胀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过快的增长会刺激需求,使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最低是8%,8%—9%可视为最优增长区间,9%—10%为次优增长区间,超过10%可看作出现了过热苗头。因此,“抑通胀”成当下首要任务。时隔六年后,中国再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危机”需求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淡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稳健”的具体表现形式将趋于中性偏紧,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的回落,应是题中之意。除去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最近中央政府强调了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如此可以预测,建设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将成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
另外,宏观政策仍需“因时而动”。“政策基调”得到确定后,宏观调控仍需做好风险防范。从外部情况看,世界经济很可能会在2011年继续探底。美联储之所以在美国经济还保持复苏的情况下,坚持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后面还会有大麻烦。在国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性若踩了“急刹车”,也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当此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之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当有助理清来年方向,而宏观政策则仍须因时而动、巧把火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政策或将成为相关主题催化剂,新能源和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农业板块、金融板块可能从中受益。来自高层的声音无疑是国家总书记和总理的,既然,总书记和总理都发话了,那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之。总书记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总理认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不用统计局出官方数据,单靠每个人对日常消费的感受,已可知“通胀幽灵”在悄悄徘徊在中央的经济指标尚未出炉之前,不少地方省份已经迫不及待地吹响“十二五”经济冲锋号角,这就是来自高层声音的反应。
仔细分析下来,其实中央定调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明年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我从来自社会的声音中看到的是三个观点:
首先,国内再加息会进一步加大利差,从而增强热钱流入的压力,年内再加息或者调整准备金率都有可能;其次,存款准备金还会进一步上调,加息也还会继续,政府对于加息态度十分谨慎,年底再加息可能性不大;第三,目前的经济不仅不冷,而且有过热的趋势,货币政策调整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冲击不大。明年信贷预计会达到7.5万亿,甚至8万亿,信贷规模不宜调整幅度过大,应该缓慢调节。
我从来自社会的声音中预测的是五大主题:
首先,国家进入兼顾保增长控通胀时代,明年调控进入敏感期。历时两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所调整。在经济增速回落“小周期”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明年相关政策可能会留有更多余地。为控制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预计2011年将还要加息几次,并预计央行将加大对冲操作的力度并且适当降低明年的信贷增长目标。
其次,收入分配改革考验的是政府的勇气。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方利益的博弈,尽管具体方案没有出台,但“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早已明确。 “提低”相对来说最容易,而“扩中”最难。
再次,楼市调控力度加码后,未来政策走势看法不一。从4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全国范围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半年有余。从总格局来看,高房价未见整体性松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了楼市调控的拦路虎。
第四,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困境是“摁下了葫芦,起了瓢”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遭遇很多质疑。在环境保护压力剧增、矛盾凸显的“十二五”期间,环境管理体系应该做哪些变革,这是考验政府执行力治标又治本的能力。
最后,关于中国十二五规划会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投资占GDP比重在过去五年进一步上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则下降,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控制和分配经济资源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这些问题外界很关注,国内更清楚,如何做到统筹兼顾是任重而道远。
保增长 抑通胀 十二五规划 经济工作 冯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