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行囊 路漫长


     

找个不媚俗的理由去尝试幸福有多难?

 一个人能体会的幸福和能与人分享的幸福一般真的不是一回事儿。

 那一天就上映了三部电影,哈利波特7的二分之一、赵氏孤儿、赵本山小沈阳的那个什么江湖,你说我是扭头去吃饭还是去逛街?查查上映时间表是举手之劳,可我就那天有空,休假它演什么我就得看什么,电影院是唯一的去处,改变计划对宝贵的休息时间是一种浪费,即使不改变会造成浪费,但损失是可控的。

 后来啊,只能从后来说起了,又一天晚上在办公室看电影,乔治克鲁尼的在云端,整部片子和他个人的形象都让人心里舒服,就好比看着别人演绎自己期望而不可得的生活,是一种满足。电影说的是克鲁尼扮演的一位专门负责帮企业解聘员工的人,一年绝大多数时间在不同城市飞来飞去,他没有太多的家庭生活,跟亲戚朋友没太多联系,不喜欢负担,永远是一个拉杆旅行箱脚步匆匆,家只是旅馆,旅馆能享受贵宾服务比家更舒服;他有个心中的目标,成为第七个做到累积航程一千万英里的人,他有专业的工作态度,也带着明显的职业惯性,旅途中交织着过眼烟云般的艳遇,令人头疼的实习生——那小姑娘的说法令人莞尔,她在失恋的时候喋喋不休的给一个单身老男人讲什么是婚姻。期间,他还要帮妹妹在各个城市拍照片,作为她婚礼的帮忙,这个过程中,他从不耐烦到心有所动,尤其是在跟他未来妹夫谈过一次后,他妹夫临阵萌生怯意,居然是他去说服对方面对婚姻!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命中幸福的点点滴滴,是一个人孤独的经历么?需要找个人共同掌舵……,我感觉他自己说这话的时候跟他面对即将被解聘的客户员工一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然而此时电影的氛围居然开始转变,都是生活的场景,艳遇的女人升级为心中的情感对象,他甚至终止工作飞奔到另一个城市去找她。

 当我以为电影要落入俗套,他在那个女人的家门口,见到她有家人,惊讶和失落没有刻意渲染,只有一个渐渐拉长的镜头,镜头里他照例坐在酒店窗前,手里一杯酒,也许对于他这样一个人,比那些泡在家庭中的人更不应该挑战自己的生活轨迹;之后通话,女人认为大家是成年人的游戏没有什么负担,以为那是他的初衷,那真的是他的初衷,他的航程是生活的轨迹,只不过他稍微的跨出了一下,好在浅尝辄止。想想我们做很多事也是这样,有时候难免心中一动,就去做点什么,起码是有原因的,而习惯的行程上,早已经淡忘了初衷。这在他和实习生的最初对话里,交代过。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是他给许多人做演讲,将如何面对问题,他举例说生活就像一个背包,当你把各种琐碎的事物,放进去,有没有感到背带压着肩膀,或者,也可以说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放进去,不等不妥协和诸多考虑。这样一个演讲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

 关于他的一千万英里航程,最终在某次航班上达成了,机长把卡片交给他的时候,茫然,默然,淡然,如同他说的,这航程目标不是为了换取什么,就是一个心中的数字,想想这样一个人,总得有个单纯的东西拽着他,要不然,突然停下,没有参照,那些曾经往返的城市立马成浮云,是何种的惶恐?这种生活的习惯,他自己喜欢就好,何必一定要跟婚姻扯上关系?婚姻终结他的奔波,然后有个人能相伴,但这没有避免惶恐的产生,只能说干脆把他从那种生活里拽出来了,无论我们选择什么,都会享受随之而来的幸福和惶恐,不能说他那种生活选择不好,然后非要给他另一个选择和随之而来的另一种惶恐来替代他现在面对的。

  还好,电影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交代,最后一幕他在最熟悉的候机厅通道的航班牌前停下来,注视着,那些他不需要看就烂熟于心的航班,达到了一千万英里后怎么办呢?这才是问题,这一千万英里是否有人陪伴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我没有看到导演给故事一个既定的结局,我想这样最好,并不是非得要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才会让观者感到幸福,不会看到主人公终成眷属了大家就会飞奔着去结婚,当我在一个陌生城市里,透过酒店窗户看到外面熟悉的灯火阑珊,行色匆匆的光影,我时常感到幸福和温暖,克鲁尼的风格绝不是演绎一个工作狂,他只是扮演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发自内心的理由。

 故事中的人物结婚了,我们可以继续漂泊,故事中的人物漂泊着,我们看完照样可以结婚,电影给我们什么暗示么,没有,它不强求观众,也即是不强求一个故事情节的人生,没有媚俗的幸福定式,让遵照定式才能安心的人安心,让遵照内心才能生活的生活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