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大逃离房地产
在房地产调控风声鹤唳的情况下,一大批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正在上演逃离房地产的大戏,而且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就有近30家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发布剥离地产业务公告,其中11月更是达到了7宗,涉及转让资金超过30亿元。。而在国家对房地产融资渠道进行封堵的情况下,在证监会暂停涉地产业务公司再融资的倒逼下,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逃离地产注定继续“轰轰烈烈”。近期更是传出年底不少银行停止放贷的消息,金融信贷再次收紧的信号让市场风声鹤唳,令这些原本做水产的、酿酒的以及搞科技等非房企陆续撤离房地产市场,回归主业。獐子岛、厦门信达、合肥百货、酒鬼酒、通城控股等公司都在此列。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从前千行万业奔房地产,阿猫阿狗都来造房子,现在调控日紧,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纷纷剥离地产业务。房地产是很暴利的大行业,门槛不高,竞争非常激烈,到目前全国大大小小房地产企业超过8万家,受到政策压力,导致非房企对于行业没有太大的把握,现在无利可图了,只好暂时离开。因此,“非房企”上市公司剥离地产主要是受自身产业结构不平衡和今长最严厉的系列楼市政策调控的影响及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下降等非地产主业的上市企业融资受阻,迫使这些非房企急速离开楼市,规避风险。
同时,“非房企”上市公司本身没把房地产作为主要利润收益主要产业和重要发展行业,仅仅是作为投资或投机的想法。况且,根本经不起政策调控的考验,所以不看好房地产业,唯有退出房地产业。一方面,国务院对房地产的政策调控趋势不变,货币政策的收紧和对房地产的挤压及部分“非房企”上市公司参与房地产开发的丧失信心。另外一方面,受到融资渠道堵塞和未来楼市或进入调控常态,“非房企”上市公司剥离地产目的是减少整体公司资金紧张的“包袱”,以发展主打产业为主,调整经营方向,避免公司产业分散,资金运作出现破裂的现象。
房地产寒风凛冽,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的地产业务也“落木萧萧下”。11月20日,合肥百货由“零售”剥离地产业务变成“批发”打包转让,作价1.98亿元转让合肥拓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6%股权、蚌埠百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55%股权和铜陵拓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股权。而在9月29日,合肥百货已经分别公开挂牌转让公司和子公司的地产业务,以图逃离地产行业。
在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剥离地产业务上面,合肥百货不是一个公司在逃离。在合肥百货之前,獐子岛、酒鬼酒、通程控股等7家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转让旗下地产,其中獐子岛更是在11月17日以1.24亿元的股权转让价,把大连獐子岛耕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大股东投资发展中心,宣告全面逃离地产行业。
其实,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出现明显的剥离地产业务迹象是在今年4月份,那时国家刚刚开启全面调控房地产大幕,这些公司就已经预感冷意,开始剥离地产业务。南都记者翻阅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发布的剥离相关地产业务的公报发现,自4月开始到目前,不完全统计就有厦门信达、金种子酒、*ST筑信、华东医药、新希望等近30家公司发布过相关剥离地产业务的公告。
资格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如果调控结束的话,剥离地产业务的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非地产主业公司会卷土重来,二进甚至三进房地产淘金.房地产作为暴利行业,大部分非房企业基本早在6年前进入的房地产,插手从未做过房地产的业务。目前受到政策调控和融资困难及考虑到自身主营产业,仅仅是暂时撤离楼市,避免资金被套的风险,况且撤离之后,等政策调控结束,融资放松,楼市稳定,又可以再回到房地产业。另外,也不排除这些非房企在楼市圈钱的目的,因为土地的升值速度甚至超过了房价的上涨幅度,炒地皮甚至比炒房更加的暴利。毫无疑问,一旦调控结束,剥离地产业务的非地产主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非地产主业公司肯定会卷土重来,积极进入房地产行业继续“淘金”,力图分一杯羹。
不完全统计,由于受到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4月以来就有金种子酒、东方宾馆、江苏吴中、华东医药、海利得、重庆路桥、爱建股份、ST珠峰、太原刚玉、獐子岛、珠海港、合肥百货、酒鬼酒、厦门信达、亨通光电、通程控股、新希望、江淮动力、广汇股份、南通科技、佛塑股份、陕国投、*ST筑信、星湖科技、广东明珠等25家公司陆续公布了剥离相关地产业务的公告。11月21日,合肥百货打包捆绑转让旗下地产业务,作价1.98亿元。这包括合肥拓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6%股权、蚌埠百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55%股权和铜陵拓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股权。遭遇政策调控,合肥百货不得不急甩旗下地产资产。而9月29日,该公司就已经分别公开挂牌出售公司以及子公司的地产业务,却遭遇无人接盘的局面,不得不二次打包推向市场,以1.98亿元的底价出让。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现在证监会不再审批任何房地产的再融资申请,非地产主业企业必须剥离房地产业务之后才能上报,只要有地产业务就不审批。随着10月众多城市陆续出台限购令,楼市前景更加被蒙上一层阴影,加快了“非房企”上市公司卖空房地产业务的步伐。目前资本市场上,逾60家涉房企融资受阻,使得万科、中海、雅居乐这些大型标杆房企不得不寻求海外信托资金援助。作为房地产行业“救命稻草”的房地产信托,也或将面临收紧的局面,难怪这些非房企近期开始加速剥离地产业务。今年不少房企经营活动流出的现金创下历史新高,但限购令等行政手段的出台,以及众多调控政策的累加,导致住房销售速度减缓,房企资金链开始出现紧张迹象。在融资渠道被封杀的情况下,“非房企”上市公司面临着资金大缺口的现象,甚至被迫抛地或者是转让地块。毫无疑问,证监会不再审批任何房地产的再融资申请,进一步恶化“非房企”上市公司资金链,将在今年12月内集中大规模爆发“非房企”上市公司剥离房地产的“杯具”。
实际上,近期不仅是合肥百货这家非房企业出售自身的地产业务,近一个月时间,A股市场上已公布消息的非房企上市公司正式公布转让自身房地产业务共有7家。11月17日,獐子岛(002069)(002069,收盘价47.60元)表示,以1.24亿元的股权转让价,拟将持有的大连獐子岛耕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大股东投资发展中心,并全面退出房地产行业。11月16日,酒鬼酒(000799)(000799,收盘价21.72元)将持有的湖南利新源75%的股权转让给成都新合能公司,转让价格1499.2万元。11月2日,通程控股(000419)(000419,收盘价10.70元)将持有的全资子公司通程金洲10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新阳光铝业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6614万元。随着楼价持续走高,国家今年多番调控楼市。加息再次启动,十天内两次提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指出,非地产主业企业剥离地产业务,给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良机(如万科在上半年并购17起情况下近日又并购深圳海轩广场,珠光并购地中海等),“非房企”上市公司剥离地产业务,无疑成为今年销售业绩暴涨和年销售指标完成率达到80%及土地储备扩张的房企最好机会。尤其是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房企,肯定是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例如万科一直以成本作为开发指导,又不差钱,况且收购的土地价格又便宜。另外,“非房企”上市公司为保资金不受地产业务的影响,在土地出让价格上不敢要价太高,否则一般房企根本不会收购。
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科、恒 大、SOHO中国等房企已走在并购的路上,其中最激进的莫过于曾经错过了2008年并购良机的万科,当机会再一次来临,万科没有犹豫,在上半年以平均每十天消灭一家公司的速度,并购了17家公司,11月又收购了深圳海轩广场。 近日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也说明了并购的活跃。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非常活跃,共完成50起并购案例,是2009年全年的并购案例数的2.5倍,而过去5年间才共发生80余起并购事件,可以说今年9个月并购宗数就顶上过去3年以上的分量。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曾经房地产行业是人人争抢的“皇帝女”, 现在竟然成为“非房企”的“卖剩蔗”。 即使困难重重,即使有众多非房企剥离了房地产业务,并不代表知名房企也对房地产前景感到悲观。不过,“非房企”坚决卖空房地产业务给房地产行业一个重要的信号,房地产将面临新的调控周期。但是,“非房企”卖空房地产业务,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和繁荣发展,挤掉一些“门外汉”非房企,让房企去开发才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