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假爸爸开家长会背后的真问题


征假爸爸开家长会背后的真问题
 
28日星期天,读到两则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新闻,不由得嘘唏不已。一则是,海南某校学生、13岁的小雨(化名)近日在网上发帖征“爸爸”去学校开家长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班主任称要与家长沟通,他害怕被骂,无奈出此下策。(28日海南特区报http://www.hntqb.com/read.php?news_id=125641
另一则是,乌市米东区某中学15岁的初二学生娟娟(化名)给老师写信,“我希望您以后不要再给我们家里打电话了,作业我交,课我听,只希望你让我能健健康康地上完初中,如果你们再这样逼我,我想我会发疯,我会自杀!”(27日乌鲁木齐在线http://www.wlmqwb.com/2852/201011/t20101127_1489637.shtml
怕挨骂征假爸爸开家长会,这招儿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叫人笑不出来;而担心老师给家长反映情况后遭父亲打,写信央求老师,竟然以自然相“要挟”,孩子内心充斥的恐惧、无助和绝望,不难想象,更让人除了揪心就是担心,毕竟现实中类似的悲剧并非没有。
诚然,学生的表现、成绩不够理想,不能排除其自身的因素,但终究他们还只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老师和大人们所期待的那种自制和自觉,需要依靠老师、家长因人而异加以教育、引导,因而,学生征假爸爸、写自杀求助信的背后,反映出的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方式问题。
首当其冲应该检讨的自然是家长教育方式,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可以理解,但简单粗暴的责骂、棍棒式家庭教育显然没有说服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孩子真有错,打和骂,也只能令孩子心生畏惧,却无以帮助其树立纠错的信心,极可能走向反面。
作为学校和老师,同样需要反思教育学生和与家长的沟通方法。与家长联系,通报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无疑很有必要。但沟通同样必须讲究方法,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次家长会,“告状式”通报学生犯错或者成绩升降情况,自然只会助长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粗暴教育。
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素质等千差万别,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识和纠正不足,诱导他们以阳光的心态去克服缺点,追求进步。家长再忙,也不能冷落了孩子,更不应粗暴对待孩子;教学任务再紧张,老师也应尽可能跟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深度沟通”,共同查找原因,商讨教育对策,尽可能做到既有的放矢,又容易让学生接受,避免给孩子身心健康留下阴影,甚至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