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本次人口普查前后将历时3年,需要近千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社会各界投入的人财物力及时间成本甚巨,堪称“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统计数据,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怎样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确保真实性?一系列热点问题正引发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普查都是一项国情国力调查,而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更可谓第一国情。“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把人口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掌握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至于在去年底召开的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将如实掌握人口普查数据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高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变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刻,这些复杂的形势对经济发展能否再上一个台阶构成巨大挑战。“在人口总量超过10亿的国家保持经济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他认为,此时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正当其时,普查结果不但关系到“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也关系到长远的政策选择。
“也许老百姓觉得人口普查离自己很远,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这关系着他们切身的利益,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确定社区老年和儿童人口,铺设老年餐桌和幼儿园,确定社区图书馆数量规模,规划、建设健身场所;涉及医院、学校、公交车站、地铁站的分布,高速公路建设,市政等公共设施建设等;还能摸清社会保障的底数,以便决定公共财政的投入比例。
“很重要的一点是就业——民生之本。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5%。发展高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通过对人口就业和文化状况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服务”。对我们来说通过人口普查摸清人口底数,在‘十二五’期间控制城市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是重中之重。
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其一,人口流动的规模、范围、频率都在增加。“与‘五普’相比,全国流动人口增加了5000万以上”,北京的流动人口大概比“五普”时翻了一番。居住地和工作岗位不稳定,是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入户面访难度很大,不易查准。“为得到更趋准确的普查数据,此次普查对流动人口既在流入地登记,也在流出地登记”。
其二,人户分离现象非常严重,即人口的户籍登记地和居住地是分离的。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般城市人户分离大概占到了30%到40%,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占到了50%以上。“这导致入户普查时容易‘漏人’”。
其三,城市化、动迁、行政区划改革,影响查准人数。
其四,居民隐私观念增强,配合程度有所降低。这是人口普查最大的难点。“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区如高档社区,名人、外地人、境外人口多,入户难度更大”,现在商业调查比较多且不规范,这使得居民对入户调查较为警惕,出于保护个人和家庭隐私的顾虑,一些居民不愿意透露实情。”
其五,瞒报人口问题。“个别地方确实存在故意瞒报或多报人口数量的问题”, “低龄人口,特别是学龄前人口不及时进行户口登记、新生婴儿死亡不及时申报,以及老年人口死亡后户口未能及时注销等,是难点问题。”
这些难点给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正值“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期间,迫切需要全面、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撑。由于主客观原因,普查数据质量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普查登记的结果,也要对普查的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力求全面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搞好人口普查的要点在那里?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形成合力。人口普查虽是统计部门牵头,但却需要公安、民政、计生、市政市容、教育、卫生、住房与建设等多部门协调联动。今年北京市参与人口普查的部门就多达37个。“我们的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如果我们能够像办奥运那样搞人口普查,就一定能够成功”。
“搞准全国人口信息,应强调做好各部门日常的人口统计工作。特别是要打破部门界限,实行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充分开发和利用不同部门收集的人口信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互相校验、对比、补充,以便提高人口数据质量,提高政府效能,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准确性”,这一点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关键是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二是有科学合理的普查方案。这次普查国务院制订了1个总体方案、12条细则,并颁布了第一部《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对普查的每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三是有一支能打硬仗、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普查员队伍。今年北京、上海两地分别组织了10万人的庞大普查员队伍。与以往的抽调方式不同,这些普查员几乎都是聘用人员,需要培训、签订劳动合同、上保险,北京的人口普查员月均收入不低于1500元。“我们在人力上的投入占到全部资金投入的60%,而以往这一块的支出是很少的”。
四是保障手段要跟上,经费、宣传、信息化技术、法律保障都要到位。
还有那些针对性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户口整顿,为正式普查打好基础。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北京将在8~9月份开始户口整顿,届时普查人员将直接入户填写户口整顿摸底表,摸清人户分离、出生和死亡人口、外籍人口等情况。
其次,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从2009年11月已开始组织各地对0~9岁低龄人口基础信息进行核查工作,现已将全部信息纳入各地全员人口数据库。“我们要求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与公安部门、统计部门进行人口信息共享,将最新的基础人口信息提供给公安部门、统计部门,支持户口整顿和人口普查工作”。
再有,签订保密协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确规定,人口普查的数据仅作为数据调查、政策制定参考依据,不作为政府行政处罚、政绩考核的依据。
目前北京市已经印制完成800万份保密协议,保证普查员入户时与每一户都签订保密协议。“现在北京市的人口普查网站已经开通,每名普查员的姓名、年龄、证件号、照片都可以实时查询。我们还设置了举报电话,严防普查员泄露个人隐私信息”,这主要是为了解除人民群众的顾虑,便于如实申报。
同时,适当掌握相关政策的执行尺度。今年6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明确指出,在超生人口方面,对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实申报的政策外生育的人员,可按本省(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较低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生活困难的家庭,经当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分期缴纳社会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