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搜狐汽车记者韩佳弯道超车问


     

回答搜狐汽车记者韩佳“弯道超车”问题

韩佳:

您的短信收到。

  我这两天在深圳25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上,这次展览的内容相当丰富,还是很值一看。你希望我就“电动汽车中国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发表一下观点。很巧,这几天连接到几位媒体记者的提问,竟然都是同一个问题,好像有什么来源似的。所以我想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你要的回答,再有记者来问,我可以让她(他)来搜狐逛逛,一可以偷懒一下,二是增加一下点击率。

  我一直不大主张使用“弯道超车”这种不大确切的比喻,总觉得里面隐含一种投机取巧的味道,所以也没有下功夫去领会其中的内涵。现在面对媒体发问,尝试着说点自己的看法。

大家经常想将我国汽车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做一动态比较,并将之比喻为一场赛车运动。对于内燃机汽车技术,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内燃机汽车技术与国际先进国家落下很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快速追赶,其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近十年强调自主研发以后,成绩显著;但是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例如十年,进入先进行列(赛车的第一集团)。

再说电动汽车。100多年来,世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几起几落,可以比喻说,国际电动汽车技术竞赛老早就进行过,但因为条件不成熟,几次比赛都没跑多远就停下来了,这几次中国都没有参加。而这一次,大家又觉得具备条件了,一些国家又开始投入资金与研发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电动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新一轮电动汽车技术竞赛紧锣密鼓开始了,而这次有了一个重要的新成员--中国。

客观地估计中国在这一轮竞赛中会怎样?我认为电动汽车的技术大致是由传统汽车技术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中国虽然都已有相当基础,但都不具优势。如果简单的思维来考虑,现在比赛开始,中国还是要跟着技术先进的国家后面跑,尽量努力保持距离和争取缩小差距。

那么,有没有一些思维方式,有可能找出使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办法?我是马拉松比赛的热心观众,我发现好多次取得冠军的不是开始跑在前面的那几位,而是开始并不在第一集团里的运动员,由于善于根据自己条件,合理制定战术,合理分配力量,最终实现了超越。

回顾电动汽车失败的历史,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动汽车的综合成本太高,无法与燃油汽车相比,最终不被消费者接受。而这一轮电动汽车能否成功进入市场仍然是个没有把握的事情。现在全球的电动汽车都在艰难起步阶段,能否顺利进入市场就是面临的最重要的关口。从几次车展上看到的国外公司展出或计划生产的电动汽车,基本上都是高价位的。我很怀疑这类车有多大市场需求。我思量着,如果中国的电动车也跟着这种技术路线走,肯定是死路一条。相反,如果我们选择一条符合国情的低价位路线,我们成功的机会很大。

也就是说,电动汽车应用推广的初期,必须由短续驶里程的微型车开始,加上国家补贴,汽车售价有可能很低,使用费用也很低,其消费者是普通收入,主要用途是代步交通工具。其中包括数量日益增多的家庭第二辆汽车的购买者。只有让电动汽车大批量进入市场,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从而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在国外还在电动汽车如何进入市场问题上徘徊的时候,中国率先实现大批量生产销售,取得极为主动的竞争优势。中国的电动车就能成为那位善于从自己条件出发,合理制定战术,从而取得成功的马拉松运动员。

市场是成功的关口,技术路线是打开关口的钥匙。方针的正确,成功的一半。战略思想正确,加上踏踏实实的努力,超越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粗浅的见解,欢迎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