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计:读书要有思与疑


生活类:读书与思考

     上周三晚上,我在湖北大学做了场《会计思维与会计理论研究》的讲座后,今天收到该校一位青年老师的来邮,我做了简要的回复(见附),回复不一定得当。我觉得,这位老师之所能够问出如此专业的问题,说明是在读书的同时也在思考。我看见她将随身所带的一本贝克奥依著《会计理论》书已经读得很厚了。可见,若你不仔细地读书,你就不会问出问题,这就是所谓“有问才有学,有学才有问”吧。

X老师您好!

很抱欠,那天讲座结束后未能及时回答您的问题:一是集中精力讲了两个小时后,需要有个精力缓冲;二是在那种场合也不宜回复太专业的问题。

你问的几个问题非常专业,可见您对问题小要点的琢磨是如此之深,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我们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是极有帮助的。

下面先谈几点抽象的认识供您参考:

1.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在我们研究中,有时往往对于一个专业问题均会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故也就是我所说的,只有“知”,缺乏“识”,同时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讲座中会说是“初学三年,似乎天下第一;再学三年,你就不敢开口”的道理了。

2.对于译过来的论著,如果碰到你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找到贝克奥依和Hendriksen两部原版的《会计理论》的外文,去仔细琢磨一下原版是如何表述的,也许就不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出现,为什么?因为译者的专业水准对对非常专业问题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

3.有关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概念性问题,当其出现不一致时,建议你去查一下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即“[]财务准则委员会著, 娄尔行译的《论财务会计的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我相信娄老的译文,才最具权威性。同时,你也可看一下唐国平教授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他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

4.贝克奥依的这本《会计理论》的特点,是在编写中注意到了广纳百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向读者一个会计理论发展的画面。我们在读书是地,掌握不同书目的特点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全面地与理解书中对某些理论问题的阐述方式与目的。

5.有时候,我们研究理论问题时,还需要将纯专业理论问题的琢磨和研讨与现实准则与制度所规定的具体做法加以区别,这两者之间有时一致,有时又不一致,但之所实务要求与理论的限定不一致,往往是囿于会计上的“重要性”之要求所形成的。

下面就你问的五个问题简要谈点个人的浅显认识,供您参考:

问(1):在贝克奥依的那本《会计理论》书中169页,收入有三个解释:因销售商品或劳务引起的净资产流入;商品或劳务从企业流向其客户;在特定期间企业因创造商品或劳务所形成的企业产品。

简复:上述三种不同的解释,应当是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引用的是AICPAStanubs和佩登三个不同文献中对收入的定义:一是强调沉淀,即量上的“净”;二是强调流向;三是一种泛收入概念,是否有点像中国原来统计学中的“工业总产值”的概念?

问(2):Hendriksen认为,(1)产品概念优于流出概念,而流出概念优于流入概念;(2)无论是对收入的计量还是对收入时点,产品概念都是中性的,但流入概念在收入过程中无论是计量还是时点都是含混不清的。对这段话中的收入概念不知该如何理解,平时我们好象都是用流入概念来定义收入的,而就产品概念而言,我不太明白这个定义,更谈不上理解它的好处了。

这里是否表达了Hendriksen对前述第三种观点的一种评判与认识?

问(3):现在FASBIASB的联合项目《收入确认》的征求草稿还在意见征集阶段,他们提出的收入定义就是指来自日常活动中收益的增加。这一定义与产品概念的收入有关吗?

这里的翻译是否有问题?按照中文的定义,“收益”与“收入”的范围应当是不一致的,在量上看应当是后者在于前者的。

问(4):我在理解利得和损失时,经常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看作是利得和损失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中又强调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它们在报表中报告时,却是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来对待的。按我的理解非日常活动是不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太多的关系,因此其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我对非日常活动和日常活动的理解是否有问题?

这应当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操作上的便利性使然。

问(5):我想问问收入这一概念应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其背后有哪些相关的理论基础支持。我从一些书上看到,美国提出收入这一概念主要是受欧文.费雪的影响,坎宁和欧文.费雪之间还就此问题进行过交流并互提建议。但也有很多人说对会计收益影响最大的是英国的希克斯。到底应该如何把握收入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据我所知,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1890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数学教师,是耶鲁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费雪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曾经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而且是美国计量经济学的一代宗师,是计量经济学的先驱者之一。费雪同会计学相关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就是对收入的研究。他认为,收入是指资本额所提供的未来服务(future service),未来服务的价值是未来每年现金的流入按照利率所折现的贴现值。可见,费雪的观点带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学者的认识。

约翰•班纳特•坎宁(John Bennet Canning1884-1962)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在其名著《会计学中的经济学:会计理论的一种批判性分析》(The Economic of Accountanc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经济学的观点系统地引入了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对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该书出版后,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教授曾在1930年第4期的《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撰专文用较长的篇幅推介其学术价值。坎宁会计思想受到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教授很大影响,以至于他在《会计学中的经济学》序言中写道:“我不需要宣称费雪教授的论文对我思想的影响,因为它出现在整本书中。”坎宁把费雪关于收入的理论引进到会计学当中来,对资产、收益两个概念给出新的定义,这与以前会计学家的看法和与当时对会计实务的认识都不相同,并在《会计学中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的一些新的见解。坎宁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他的观点同当时的会计实务格格不入。但是到1961年和1962年,当莫里斯?穆尼兹(Maurice Moonitz)和罗伯特•托马斯•斯普劳斯(Robert Thomas Sprouse)在分别撰写ARS NO.1ARS NO3两份会计研究论文特别是研究ARS NO.3时,才重温了20年代末坎宁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尽管ARS NO.3后来被认为是不符合当时的会计实务而遭到了否定,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却又基本上吸取了坎宁的观点,且在以后的会计文献又陆续都引用了他的观点,如1980年发布的SFAC .3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以及后来于1985年发布SFAC .6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An Replacement of FASB Concepts Statement 3Incorporating an Amendmen of FASB Concepts Statement 2)。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1989-),则主要是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以及经济史学方面的卓有成就,而于1972年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你说是的事实,他有关收入的概念,在国内有关论著中也多有引用,但我没有见到其原著,只是据简接介绍了解到信息,希克斯的收入观念好像更多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研究投资――产量(收入)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问题,似乎与我们会计中理解与涉及的收入有点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