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战略机遇 实现发展转型
——山东“十二五”期间转型发展的思考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判断,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均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未来5 — 10 年,结构和体制转型将成为我省改革发展的主线。“十二五”期间,我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在十个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
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从“ 强省”优先向“富民”优先的转型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快速增长, GDP 总量超过3 万亿元大关,达到33805.3亿元,折合美元近5000 亿元,已先后超越了新加坡、香港、台湾,并接近韩国,已基本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但我省的人均GDP 在全国排在8 位左右,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在 26位,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居于中下游水平,省强而民不富的问题十分突出,与我省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坚持富民优先,把工作重点真正从强省转到富民上来。要建立一种符合各阶层利益的发展模式,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在发展思路上实现从依靠投资为主向依靠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
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1986—2009年期间,山东省消费率总体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直到2005—2009年之间维持在40% 的水平。与消费率变化趋势相反的是,山东省投资率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2009 年更是上升到53.4% 。山东省投资率高于消费率10多个百分点,“投资热、消费冷”的形势十分突出。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国内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刺激消费、解决投资—消费失调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作为根本性对策。“十二五”期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扭转不合理的分配结构,把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促进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作为施政的重点之一。
在发展路径上实现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必须转向内需导向。长期以来,在内需不振的条件下,依靠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我省的必然选择,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外向型经济冲击不断增大,且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日益显著时,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凸显。在“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在不能单纯或者主要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实现增长和发展时,要更多地依靠内需、投资和外贸这三驾马车协调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我省有 9000多万人口,从长远看,只有立足于内需的拉动,才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在发展动力上实现从主要靠国有经济拉动向民营经济拉动的转型
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比重仍然过高,同时民营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注册资本超过 1000 万元的不足总量的5% ,资产总额超过一亿元的不足1% 。全省私营企业的资产额度集中在200万元以下的,占总数量的60%以上;201万以上3000万以下的企业占18.3% ,企业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占0.84% 。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在 10 万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为 74.27% ,5 万元以下的占58.33% , 10 — 50 万元的占7.61% 。同时,山东的大企业和集团多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一些大项目的决策上,政府主导特征明显。因此,“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发展动力上必须真正实现从国有经济拉动向民营经济拉动的转型。
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服务业和工业双轮驱动的转型
服务业是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短板”,也是三次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从发达国家情况看,服务业一般要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0—80% 。目前山东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 34.1% ,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8.5 个百分点。工业中传统产业占65% 以上。目前山东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仅相当于美国50年代和日本70年代的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大省的地位不相吻合。而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例过低时,整个国家财富创造向工业和资本倾斜,在GDP 的资本与劳动分配比例中,资本分得的就多,劳动分得的就少。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重要阵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对高端劳动力吸收量大。而我省第三产业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应该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服务业和工业双轮驱动的转型。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从重视“物”的城市化向重视“人”的城市化转型
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农民变成市民,会大大增加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据统计,2009年山东城市化水平仅为 48.3%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去我们对城市化有很大误解,认为城市化就是造城,就是建高楼和广场,实际上是重视了“物”的城市化而忽视了“人”的城市化。对如何转移农村人口到城市来,提高人口的城市化水平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如何让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居住下来,没有根本性的措施。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通过制度保障,譬如廉租房等,让农村人口能在城市里“住下来”,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而不移”的问题。今后10— 20 年,山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也是山东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发展模式上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经济增长的转型
山东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府往往代替市场去配置资源。这种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效果比较显著。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以后,这种发展模式就显示出它的负面作用,因为它容易造成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窒息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为应对危机,加大了投资和信贷力度,仅2009 年,全国信贷总量就突破9万亿元,前三季度,山东省信贷总额达到1.45万亿元。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从而扩大了国有经济规模,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更制约了山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山东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民营经济不活跃、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山东应在“十二五”期间,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方面入手,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要加大创业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创业的多层次融资体系,拓宽创业主体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领域,积极拓宽创业空间,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进入以及国家承诺对外开放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四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在发展重点上实现从重视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社会发展转型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却没有同步进行,社会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结构与1978年以前比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但是,由于社会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建设的投入也不够,现在的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约15 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多年以来,经济建设是第一位的,但是变成了唯一、 GDP 挂帅,牺牲了环境,牺牲了农村,牺牲了相当多的社会事业,导致了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凸显,人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把社会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调整社会结构。中国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个是经济结构要现代化,一个是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一个国家不能光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建设一个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在发展支撑上实现从主要依赖普通人力资源投入向更多地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转型
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普通人力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在建筑业、制造业、 服务业从事低端劳动,以低工资、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支撑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十二五”我国将面临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意味着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山东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水平相对较低。从全省层面看,2008 年山东省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投入共计551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13.5% ,明显低于全国21.4% 的平均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二是人才集聚优势不明显。2008 年,山东省每万人6 岁以上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人才547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0人/万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总体水平相对不高。2008年山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 5412.5亿元,占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5.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更多地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支撑。
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从过度损害环境向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转型
近年来,我省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偏重,能源资源消耗较大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越来越突出。2003 年以来,山东能源自给率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消费能源中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2005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1/10 ,全省共消费煤炭约 18000 万吨,自给率为58.3% ,天然气消费量为 15亿立方米,自给率为 62% 。随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能源需求将越来越大,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能源的过度消耗,再加上山东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05年底煤炭消耗量占全省一次性能源总消费量的86% 左右)、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山东火电占99% 以上,新能源发电比例不足0.1%),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多年来,山东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境内河流污染比较严重。城市垃圾污染特别是电磁污染日渐突出。近岸海域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十二五”期间,我省必须加快实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过度损害环境向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转型。
抓住战略机遇 实现发展转型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