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国作家网
1、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11-29/44672.shtml
2、http://xizhoufeng.5d6d.com/thread-5392-1-1.html
文人离不开政治,政治离不开文人。但真正能够玩得好政治的文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一旦与政治结缘,总是为政治所累。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另外一些文人,他们根本就不懂政治,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一种意识和冲动介入其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也许至死都不明就里。譬如金圣叹。
金圣叹是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今人知道他,大多数因为两件事:一是对《水浒》的评论。“文革”期间,他被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翻出来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所利用。二是让他丢了性命的哭庙案。有骨气是文人的优点,好冲动则是文人最致命的弱点。冲动不仅让金圣叹本人丢了性命,还招致另外十八位秀才一同上了断头台。
那是顺治十八年发生的事情。时任苏州吴县县令的任维初,严征税饷,拘捕欠税者并严刑拷打,致人当场死于杖下。而任维初平时又贪赃枉法,因此,民愤极大。秀才倪用宾等百余人聚集在孔子庙,鸣钟击鼓,呼号痛哭,矛头直指县官。不仅如此,还到苏州府递帖,声言驱逐县官。而县官指称巡抚索贿使然。巡抚又诬词上奏,称民众抗粮,聚众闹事,震惊先帝之灵。于是,朝廷派人来审讯,拘捕了十八位秀才,审来审去,获罪的竟是秀才们,当然,其中就包括金圣叹在内。县令、巡抚均无事,秀才们则均遭处斩。
这个案件,一度被称为天下奇冤,使很多人为之鸣不平。人们评论这段历史,也都仅用冤案对其加以介绍。以我来看,指称其冤,其实就意味着对统治者的良知寄予了希望,以为是他们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只是其中有人徇私枉法所致。其实,如果我们着眼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几起不能忽视的重大事件,就可以知道,统治者敢这样做,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清朝初期,清人入关后立足未稳。这时,一面有郑成功攻占镇江,围困南京;一面有张煌言起义于安徽。二者虽败,但明主朱由榔逃入缅甸,吴三桂等三藩之力镇守南方也很吃力,所以统治者心神不宁。秀才此时闹事,让其惊恐万分,生怕引起大面积骚乱。而压榨民众,在统治者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仅如此,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少不了这些敢对民众下手的地方官吏。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在于秀才闹事期间,正好顺治帝驾崩。秀才们不顾这些,而统治者不能不顾。当然,这一条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了秀才们罪过的最好托词。
面对民众的无辜,秀才们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然而,秀才们考虑事情往往只能着眼于天理良心、公平正义,着眼于就事论事,甚至连顺治帝驾崩之事也不避讳。这也就是大多数文人的特点。而选择时机、选择方法,以至更为深层的谋略,只有极少数文人才可以做到。而这些,通常是政治家们必备的素质。
纯粹的文人与政治家们永远是有距离的,这距离不是文学与政治的距离,而是个性与思维方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