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救的先行者
民族精神的捍卫者
民族传统的积淀者
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生命灵魂的挽救者
他们是民族文化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精神积淀者
为了民族的兴旺
和家园的安康
他们发扬自救精神
抗击艾滋和毒品
他们的演出感动了无数人
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们将继续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将爱浇灌到同胞的心里
他们将用自己的歌声
来发出呐喊
唤醒同胞
团结一致
创造民族美好的明天
保护←→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大量的第三世界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作为异文化的主流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精华被人们遗忘、抛弃,而对于新的文化形式又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保护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迫不及待。
“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对待民族文化一个悖论,如何既使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保护,但是又不使得它发生变异,既在保护的同时又不限制它的发展,一直是大家思考的问题。大量的探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留下的是人们的叹息与无望,以至于有些人抱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采取了一种无作为的态度。如何探讨一种成功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成为大家努力探寻的东西。
作为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几千年以来,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靠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得幸福而美满。在现当代,彝族同样面临着传统文化保护的危机。
基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只有基于文化、通过文化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的发展与自强。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基于民族文化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发展理念是“社区自主、社会自助、文化自觉、民族自强”。文化既是其所使用的工具也是其最终的目的,正是因为坚持了这种理念,中心在这些年来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实施的项目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受到政府、项目和个人捐助者、合作机构、当地社区、受益人的广泛好评和认同。
“凉山彝族乡村艺术团”的成立使得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文化”理念的实施有了一个更加坚实和广阔的平台。成立“凉山彝族乡村艺术团”可以吸收大量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对本民族充满热爱的优秀民间艺人参与中心来,既充分发挥文艺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文艺宣传的渠道使得外界的新知识和理念传入到当地社区,给当地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又可以保存、发扬和传播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给民间艺人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和宽阔的舞台。
这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团,民族的艺术团,他们和别的艺术团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坚持了一个核心。他们的表演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娱乐,不是打着“民族”的招牌来吸引游客。他们立足于彝族社区,背靠着整个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他们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优势,把人们的生活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揭示给他们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痛苦根源和预防解决之道,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让彝族之根、民族之魂能够生生不息。他们致力于“民族自救”、“民族自强”的文化行为当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感人之歌,昭扬了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展示了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另外一条道路。
脱胎民间 禁毒防艾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感染者和病人主要是彝族青少年。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和媒体宣传不能覆盖大多数乡村,目前,大多数彝族群众仍然缺乏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针对彝族大众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始终是凉山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创立这个艺术团的最初目的是利用文艺宣传的形式让偏远山村更广大的乡村群众了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提高大家预防和抵抗艾滋病的能力,展现毒品对个体生命、家庭、社区、民族的危害;用文艺的力量唤醒人们抗击艾滋和毒品的意识,提高全民众抗击艾滋病的决心。
2001年3月昭觉县百姓自发成立了竹核尔古民间禁毒协会。这个以“家支”为纽带成立的民间协会,吸纳了竹核乡和尔古乡所有家支的头人,召开群众大会,杀牛杀猪宰羊,杀鸡喝鸡血酒,举行神圣的毕摩祭祀仪式,歃血为盟,严厉禁毒。
在原竹核尔古民间禁毒协会宣传队的基础上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了“竹核彝族少年儿童原创艺术团”,收集许多受艾滋病伤害的家庭自发编写的禁毒歌曲,比如上山放羊的女孩编的劝她的兄弟不要吸毒的歌曲;妻子编的反对丈夫吸毒的歌曲;吸毒人员在戒毒所编的悔恨的歌曲。同时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举办禁毒文艺会演,组织乡村业余宣传队,年轻人在一起排练一些节目,在集市上演出。
2005年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成立时成立了业余艺术团,以歌曲、舞蹈、小品来宣传禁毒防艾的知识。2006年,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正式组织了脱产的乡村艺术团来开展全州范围的宣传教育工作。艺术团成员编排歌曲、舞蹈、彝语相声、彝族说唱等多种节目。从2005年4月份到2006年3月,艺术团已经在各乡镇巡回演出30多场,并到布拖特木里镇为爱心班开学典礼助兴演出。这些用彝族传统文艺形式宣传艾滋病关怀和毒品危害的节目,深受彝族群众的欢迎,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整合资源 四方纳贤
为了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让它流失,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为了使得彝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彝族现代都市当中成为主流文化,能够为现代都市彝人所认同;也为了更好地引导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年轻歌手们的创造和发展;为了发扬、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各个县、市不断地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中既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民族音乐爱好者,还有年轻的歌手,他们自弹、自创、自唱,其中还有一位是彝族传统的精神领袖——毕摩。
而这些民间艺人们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们为自己成为这里的一员而自豪,他们忠诚于这个机构,忠诚于这种民族自救、民族自强的理念。
青年歌手吉牛日者
吉牛日者,艺术团团长,艺术团最老的成员之一,他是“竹核民间禁赌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凉山地区最早的自己创造歌曲、创办组合、开办演出会的人之一。现已发行一张歌曲专辑,专辑中的所有歌都是他自己写的。他的歌在凉山也是家喻户晓。
著名毕摩沙马史体
沙马史体,著名毕摩,又是一位对诺苏“克智”和“尔比”(谚语)颇有研究的民间知名人士。他用“克智”的传统表现形式和个性化的精彩语言创编而成的“玛牧”(意为训喻诗歌和教育经典),通过多方努力,现已拍成VCD专辑。沙马史体用生动和清晰的喜德标准彝语,深入浅出地把彝人先祖的智慧、老百姓渴求的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给人们,为广大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和生存智慧的熏陶,从而让年轻一代将彝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铭记在心;同时对后进者、缺乏斗志者、孤独彷徨者、误入迷途者也能起到劝导、训诫和激励的作用。
“克智”(ꈍꎞ),意为“口头论辩”,是诺苏彝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克智”的演述通常出现在婚丧嫁娶等传统仪礼场合,论辩者双方以诗歌的语言述说天地万物的起源,民风民俗的由来,文化的创造,以及文明的兴起,涵盖着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天文历法、哲学思辨、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俗礼仪、人文知识、民风民情、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专辑内容丰富,以洗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教育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兼具哲理性和启迪性。
彝族口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俄底日火
2008年2月,布拖彝族口弦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拖彝语称“口弦”为“勒果”,有竹质和铜质的两种不同形制,由同材料的2片以上簧组合为一件。口弦弹奏的乐曲音量虽小,但曲调丰富,娓娓动听。布拖口弦是流传在彝族群众中的彝族传统民间乐器,靠口传心授,凭籍模仿,无师自通,无明确固定的师承关系。布拖彝族深爱口弦,平时随身携带,只要闲暇,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能弹奏。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皆爱。或个人消愁解闷,抒发胸臆,或三五成群,互相共娱交流,倾吐心声。彝族谚语说“口弦会说话”,是因为它确有模拟言语、表达语言的功能与作用,这是它受群众喜爱的深层原因,口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伴侣。为此,布拖县涌现出了许多弹奏口弦的优秀民间艺人,俄底日火是其中之一。
俄地日火曾担任过布拖县联补乡文化站、拖觉文化站、衣某区文化站等单位演员、站长等,并多次代表布拖县参加凉山州民间器乐调演,曾荣获凉山州民间文艺调演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曾到香港演奏口弦,受到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欢迎和赞扬。四川人民广播电视台、凉山人民广播电视台及州内各县市广播电视台、站经常播放俄地日火演奏的口弦曲,使他演奏的口弦曲随着电波飘洋过海,影响深远。中央民族大学两位资深教授还曾慕名专程到布拖录制俄地日火演奏的口弦曲。1997年,俄地日火推出自己的口弦演奏专辑《多情的口弦》,该专辑当年被凉山州作为“97中国四川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惠存礼物,献给国内外嘉宾朋友,献给凉山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彝族高腔王子沈尔阿培
沈尔阿培自幼生长于彝族民间民歌演唱世家,耳闻目染彝族乡土音乐文化,先后在北京中华民族园、美姑毕摩文化艺术团、凉山州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民间艺术团专门从事原生态民歌演唱,其中民歌《阿惹妞》的高腔唱被凉山电视台选为电台宣传片的背景音乐,同时也被锦绣凉山民族风情选为该栏目的背景音乐。曾获国家级和州级原生态民歌演唱多项奖励。2004年参加“第四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彝族民歌大赛”荣获第一名。2006年6—8月,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2006中国民间歌舞盛典”“星光大道”演唱,获民歌演唱优秀奖。9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晚会》。2007年参加CCTV–音乐频道展示原生态民歌高腔唱法和民间原生态唱法“青年歌手大奖赛”。2008年6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既北京迎奥运演唱会>>。2009年6月参加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舞台《噩》剧 直指抗艾
《噩梦初醒的山寨》是在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的精心策划下,由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支持,由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乡村艺术团出品的中国第一部彝族母语戏剧,它是彝族同胞向毒品和艾滋病宣战的一封宣言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部禁毒防艾宣传与教育剧,是为了唤醒一个悠久民族的自救精神的一部戏。
戏剧主要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所反映的是大凉山腹心地区的一个彝族村寨里,原本快乐、祥和、幸福的沙马阿普一家,在毒品的伤害下妻离子散、家破人忘的悲惨故事。
阿普(右)和可怜的孙子伍合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孙子被毒贩子拉格欺侮后只有向爷爷哭诉。
孤苦伶仃的沙马老人在毒品和艾滋病的双重折磨和打击下,失去了欢乐、失去了温暖、失去了老伴、失去了儿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一切,和可怜的孙子伍合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但是,家族、邻居、村干部和各级政府给他们送来了温暖的关怀。沙马阿普一家人经历的重重磨难,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毒品的危害,人们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成立了禁毒队,召开了禁毒大会。按照彝族习惯法,彝寨的人们歃血为盟,发誓不吸食、不贩卖毒品,给子孙一个安全、幸福的未来。
原汁原味 母语戏剧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有力工具,保护母语具有重要意义。1952年,巴基斯坦东部(现孟加拉国)民众为争取将孟加拉语列为国家官方语言之一而举行游行示威。当年2月21日,五名示威者被枪击身亡。为了纪念东巴人民为争取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而作出的牺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决定将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但占世界97%的人口所说的语言仅占世界语言种类的4%,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进入不了教 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合。
中国境内彝语的使用人口约400余万(1982),凉山200多万彝族人口中,大多数仍然使用自己的母语,不懂汉语文。针对这个群体的任何宣传教育必须使用彝语,并结合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和彝族乡民喜欢音乐艺术的特点,用舞台表演的形式开展教育,能够使毒品危害和预防艾滋病知识深入人心,扩大艾滋病的宣传面和教育面。
孩子们被演员们的本色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们认真地看着舞台上的表演,这是他们人生当中第一次观看到这么好看的演出。
戏剧因为用的是凉山彝族同胞都听得懂的彝语表演的,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前来观看表演的人们人山人海。
真实真切 感人至深
该剧的最大特点是“自编自导”、“身边人演身边事”。所有演员都是来自乡村的民间艺人和青少年。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戏剧表演训练,但是,他们有生活感受,戏剧中所反映的故事就是不断在他们的家人、亲戚和乡邻身上不断发生的人间悲剧。他们是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
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比专业演员更能打动人心。我虽然听不懂彝语,但是看得懂他们用心的表演,听得明白他们撕心的呐喊。我跟随他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拽紧拳头。——北航学生
我先是笑着看、后来是流着泪看、最后又笑着看,我相信就象剧情里所讲述的一样,尽管我们的同胞深受毒品、爱滋病的毒害和折磨,但是只要我们的同胞深刻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就一定能战胜毒品和爱滋病这两大恶魔。——文艺工作者
同时在戏剧中,也加入了许多原生态的彝族歌曲,这些歌曲的加入使得戏剧更加感人、生动。其中每次唱到《妈妈你在哪里?》、《妈妈的宝贝》这些歌时,观众都忍不住掉下眼泪。
沙马阿普的两个儿子因吸毒和艾滋病,先后在痛苦、悔恨中死去,可怜的沙马阿普与孙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歌曲表现了孙子哭闹着要妈妈的悲惨情景。歌中唱到:
炎热夏日里,妈妈作的薅草荞饼最香甜;
寒冷严冬里,妈妈作的土布棉袄最温暖;
孤苦无依的孩儿,思念妈妈泪满眶;
声嘶力竭叫妈妈,踏破铁靴找妈妈,
炎热夏日想妈妈,寒冷严冬想妈妈
妈妈呀妈妈,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呀?
邻居、亲友、干部为沙马阿普和孙子排忧解难,送来了党和政府温暖的关怀。歌中唱到:
妈妈的宝贝别再哭泣,要送你到繁华的都市去上学;
妈妈的宝贝别再哭泣,要为你娶上美丽的新娘;
妈妈的宝贝别再哭泣,要为你捧来平坝上香甜稻米;
妈妈的宝贝别再哭泣,要为你赶来云贵高原上肥壮的牛羊;
你的哭声扰乱了妈妈的心,你的哭声绞碎了妈妈的心;
妈妈的宝贝别再哭,妈妈的宝贝别再哭。
老奶奶已是泪流满面,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都因吸毒死了,剩下的女儿也离家出走了。出走的时候留给她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模糊地写着一个号码,她每天都要去打两次电话,但是从来没有打通过。
悲伤的老奶奶两次冲到台上去,安慰台上的演员。她说,你们不要哭,要坚强。
千方百计 宣传到位
为了更好地宣传抗艾禁毒,达到最好的效果,让戏剧的受众达到最高的比例,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方式:
一、与地方政府的禁毒宣传和文化“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在政法委和宣传部的统一安排和乡村干部的协助下组织巡演活动。
二、有计划的在重点县和重点乡镇逐一开展巡回宣传,逐步覆盖全凉山。巡回演出时间安排要与当地赶集的时间相结合,提前2天通知当地政府,让当地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相关的演出信息。演出时间安排在中午人最多的时候进行。在演出结束以后,马上组织现场艾滋病知识问答,对回答正确的人发放小礼品。使90%观看过演出的成年人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噩梦初醒的山寨》在西昌学院举行
三、有计划的在彝族学生比较多的乡村中学开展巡回宣传。在学校演出结合后,不仅组织现场艾滋病知识问答,还召开主题班会,加强演员与学生的互动,深化宣传教育效果。使90%观看过演出的学生熟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措施。
无法抑制的笑,难以言说的心情
艺术团在云南宁蒗县演出
四、搜集目标人群对演出的评价,统计每场观众人数,请乡镇干部填写巡演检查验收单。
五、通过电视台录播和出版光盘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教育面。
政府支持 八方援助
巡演充满艰辛,但是凉山州委州政府各部门、布拖县、喜德县、西昌市等各个县市的高度的重视,在资金、政策、组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支持使得艺术团的成员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激,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演出,这种支持与鼓励是巡演得以成功的根本保障。在出演之前,凉山州各级相关部门为了支持我们的演出都专门下发了文件,使得我们的演出顺利开展,在去布拖的巡演过程当中,州委宣传部、州政法委、州艾工委、州妇联、州禁毒委联合下发44号文件,布拖县委宣传部和相关单位联合下发文件,配合巡演活动;每到达一个现场,当地的政府领导都会亲临现场,在雷波,县委常委、政法委苦卫东书记莅临现场指导,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中仅用一个小时就准备妥当;在金阳,艺术团一行受到县委常委、宣传部罗东部长等人的热情接待。在各个县的演出当中,在严寒酷暑当中,在风霜雪雨当中,各县宣传部、政法委的相关领导都一直陪同。演完后得到了更多掌声和心酸的泪水,也得到了各地县委和政府的肯定,中共甘洛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仲海将一面书写着“催人泪下,惊醒世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锦旗献给剧组;雷波县委宣传部和政法委献给剧组写着“宣传禁毒,入木三分,警醒民众,激荡爱心”的锦旗;冕宁县委宣传部和政法委赠予剧组锦旗“心灵的呼唤,挚爱的奉献”;越西县委宣传部和政法委颁给剧组锦旗“宣传的使者,文明的先锋”。
而社会各界的援助也如雪片般纷纷飞来,从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默沙东项目办、默沙东凉山地区项目办、中-默国家项目办,国家民委项目,四川省民委项目办以及凉山州的各项目办都给予了资金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民俗专家、爱心人士也热心支持,2007年8月26日-28日四川电视台吴宛梓编导对《噩梦初醒的山寨》进行了为期3天的现场指导;2007年9月11日-13日凉山州政协文史委主任骆木加对《噩梦初醒的山寨》进行了彝族传统民俗的现场指导,各新闻媒体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昌在线、新浪网、彝族文化艺术网、四川在线、四川大学就业信息网、中医药疑难病专治网、新华网、西昌有线电视台、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四川日报、中国民族画报、香港有线电视台、南风窗等媒体或杂志报道使得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广泛的,取得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支持。
正是有了这么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团队精神,有了社会的各界的爱心与奉献,我们才能一路坚实地走下去,一路走,一路笑。无以为报,仅用我们的一点点心声来表示我们的感激。
布拖县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整个剧到达30个乡镇,是以宣传毒品和预防艾滋病为目的。我生为一个布拖县人民,做完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我非常高兴,最后再一次感谢大家——俄地日合
这两个多月来,你们出乎意料的支持与接待让我们受宠若惊,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更加完美。这是一个教育的年代,知识的年代,竟争的年代。感谢大家这两个多月来大家共同不怕艰难,刻苦努力做完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在等待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毒品,艾滋以及其它这么一些病魔外,我们是一个热情的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民族.——沙马史体:
反响强烈 效果显著
在凉山的每次演出,几乎都出现过观众冲上舞台、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哭在一起的场景。有的民间老艺人的子侄就是吸毒者,有的观众的子女是吸毒者——他们自己演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看着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演员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演得很专业、很投入,他们抱着拯救自己的亲人、拯救自己的民族的念头来表演。
1、 从2006年11月至今,已完成400余场演出任务(其中129场由中默项目支持),观众约30余万人。演出后观众满意率达93%以上,80%的观看过演出的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掌握了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认为这是在彝族社区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的典型模式和最佳途径,是民族自救精神的真正体现。
2、 2007年“12.1”世界艾滋病日,我们联合州慈善总会、凉山州妇联合、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等单位,举办了一次“情系凉山、抗击艾滋、救助孤儿”大型慈善募捐义演,晚会现场演出了《噩》剧的精彩片段。现场观众4300余人,晚会实况录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电视台反复播出,覆盖观众达60余万人,并且,募集到善款80余万。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利用这笔资助了4个爱心班,有180名致孤儿童综合获得救助。
3、2008年12月1日,应国务院防艾办和国家民委的邀请,剧组进京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做了汇报演出,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多次给予了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噩梦初醒的山寨》在北大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艺术团随后又于12月1日在清华大学进行汇演,12月12日又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加演一场。台下的观众基本上都听不懂彝语,但剧中彝族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彩展现,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们淳朴真挚的表演,声泪俱下的控诉,依然深深的震撼了他们。
3、 南风窗杂志、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中国民族报、四川日报、凉山日报、乐山日报、攀枝花日报、丽江电视台、乐山电视台、攀枝花电视台、凉山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以及各大新闻网站都对《噩》剧的演出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南风窗》杂志发表的“艾滋病阴影下彝人自救”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播出的专题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南风窗>杂志专题报道“艾滋病阴影下的彝人自救
4、 剧组获得了凉山州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08年度凉山州“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戏剧类最高奖)。并已推荐申报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剧组的一名演员还获得了“四川省禁毒先进个人”。
5、 在本地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1、唤起了民族危机意识,激发了民族自救精神
毒品和艾滋病对凉山的危害集中反映在彝族乡村社区,它所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也是整体性的。但是,长期以来凉山社会各界对此的认识严重不足,把它看成是短期和局部的,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应对这种危机。《噩》剧的创作和巡演第一次把毒品的危害和艾滋病的威胁在这个民族中全面揭示出来,警醒和教育了广大彝族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激发了这个民族有责任感的人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
2、创造了彝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
实际上,凉山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也进行了十年了,早期的教育是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在局部地区开展的,但并没有持续下来。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宣传力度大大加强,但是,其教育的效果基本仅限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没有找到与彝族文化相适宜的方式在乡村深入开展,大多数彝族乡民仍然对艾滋病非常隔膜。《噩》剧受到大小凉山彝族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接受,甚至能够感动不懂彝语的观众,说明我们在乡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找到了突破口,不仅解决了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问题,还发挥了艺术的感染力,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用多重感受深化教育的效果。
3、填补了部分彝族乡村艾滋病教育的空白
《噩》剧的影响不仅限于现场表演的这279场,还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台的录播,迅速覆盖了整个大小凉山。更有意思的是,《噩》剧在巡回演出过程中多次被偷拍,复制成光碟后在农村发行。鉴于这种情况,也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其宣传作用,由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投资,中国卫生教育研究所录制和翻译的DVD光碟已经正式发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发放。光盘的发行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并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4、打击了贩毒分子的嚣张气焰
另一方面,由于贩毒分子在许多乡村没有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拜金主义甚至使有些青年人还羡慕和效仿他们,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被扭曲,正义被邪恶压倒,受害群众敢怒不敢言。《噩》剧在乡村的巡演,在道义上宣判了所有贩毒分子的死刑,伸张了正义。
5、改变了许多干部对艾滋病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降低了艾滋病的敏感度。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凉山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始终受到地方各级干部的认识和态度的限制。《噩》剧开始巡演之前,艾滋病在凉山仍然被视为敏感问题,媒体回避报道本地艾滋病流行的情况,地方干部也不愿意公开谈论,顾虑重重。《噩》剧的公演以及各种媒体的广泛报道,在无形中打破了禁忌,冲破了障碍,消解了许多人的思想顾虑,降低了艾滋病的敏感度,愿意参与艾滋病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6、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政府的相关工作。
巡回演出过程中,各级政府利用剧组演出的时机,加强了创建无毒社区、平安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三下乡”等工作,各县安排分管领导参与演出活动,并以宣讲、动员等形式强化演出效果,有效配合了政府的相关工作。也创造了政府与民间组织协同开展艾滋病教育的典范。
一心一意 坚持不懈
宣传队的时候,没有资金,我们都是自己从家里背吃的,自编节目四处表演,就是为了宣传禁毒。——吉牛日者
每次演出,我们都坚持自己搭台,自己布场,自己收场。有时为了确保演出时间,演员们用馒头、饼干和矿泉水充饥,经常不吃中午饭更是常有的事。——马海乌各
有一次,在昭觉竹核区尔古乡演出时,到了晚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刮起了大风。出门时,我发现白天搭建好的演出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情急之下我冲出去边叫人边四处寻找,许久才在100多米远的地方,发现了被大风刮得不成样儿的演出棚。后来,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演出棚抬了回来,大家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吉牛日者
在火烈乡演出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低温使很多人都穿上了厚衣服,演员们被冻得全身发抖,但他们仍然薄衣上阵,群众激动地说:“天气虽然寒冷,但却挡不住边他们演出的激情。”在现场,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忘我的演出中,观众报以真诚热烈的掌声,这阵阵掌声,化解了秋雨中的丝丝寒意,场面十分感人。——原艺术团团长马精忠
到布托县演出了30多场,都是风吹雨淋,跋山涉水,一直都在下雨,十月的时候雨季比较大,我们就不怕苦不怕累,跑到乡政府去演出,宣传这个问题,特别是到河边,金沙江边去演出的时候,我们当天去了,当天又回不来了,路又跨了,我们车子又过不去了,第二天才修起来了,我们边推边走,边捡石头填上,把这些衣服弄的全是泥巴。——原艺术团团长马精忠
我们的演出面临着坎坷不平的道路,风风雨雨.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我们会不怕艰难困苦——胡建伟
我的家人都骂我,你有家人、有父母、有儿子,你干嘛要参加这样的演出,演一个家人全死光的老头。但是我还是要演,我觉得没什么,演戏跟现实生活不一样,我们演了之后更多的人才能知道,才能救更多的人。——阿尔拉几
我的父母说如果我不来参加这个艺术团,参加这个演出,估计我早就死了。——马海阿克
我曾经看到过他们的演出,我觉得在这里很开心,很有意义,比我以前的工作有意义多了。所以我开始想来艺术团,侯老师不想要我,我都来了三四次了,他还是不要我,后来我就发誓说我再也不来了,即使轿子抬我也不来了。后来,艺术团有一个演员走了,我的一个老师就叫我来参加,我不想来,他老是跟我说,后来我就来了。来了之后侯老师就让我试演一下,我一演,侯老师就很高兴,他说:“你简直就是个天才。”后来就把我留下来了,就让我当了剧中的主角,后来很多剧都让我当主角,我演了很多戏。我现在在这里很好,侯老师也很欣赏我,每天跟大家在一起我都觉得开心。我以前就是在一个录音棚里,自己写歌,也唱歌,也拍一下MTV,那个时候很闲,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因为朋友很多。我觉得那种生活还是没什么意思。——艺术团
就
面对死亡和危险,我们也曾害怕,但是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所有一切都值得。
我们的演出在大山之巅,那是雄鹰飞翔的地方。
我们行驶在孤独的大山里,但是我们不孤独。
我们依然笑脸如靥,如同开放在大山中的索玛花。
有益探索 大胆创新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是凉山州首部母语戏剧,我们第一次想到用戏剧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预防和抗击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在大家熟悉的曲调、熟悉的场景当中、用他们都能明白的方式把这些知识传播给他们;我们第一次把戏剧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他们有限的接收渠道里、在他们跟外界世界产生隔膜和陌生感的时候,在他们受到深深的挫折和伤害的时候,我们献上了这样一台舞台剧,希望大家在观赏这部戏剧后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方式。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彝族家庭中,几乎每一个彝族人身边或者亲戚家里都有人吸毒,几乎所有人都在经历这样的故事。这是一个悲惨和伤心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在凉山却反复被上演,我们把这样一个故事搬到舞台上,就是要“警醒人们”、“教育人民”。
戏剧达到了它预期的效果,观众们深深地被剧情吸引和打动了,人们在看到戏剧之后都深深地被感动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或欢笑或留下了泪水,在戏剧中经历他们的生活。有人说:“你们要是早来两年我儿子就不会死了。”这是一句多么高的评价,这是对艺术团的演员们的最高的赞赏,他们的所有的辛劳都因为有了这么一句赞美的言语而消失了。
无论在这部戏当中,还是在演出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看到了希望。戏剧的结尾预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而现实当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希望。当那个悲伤的泪流满面的老婆婆跑上台去安慰演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坚强和关爱;当演出过程中碰到艰难险阻而演出依然风雨无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团结与决心;当人们掉下眼泪的那一刻,我们知道,那就是答案。
当然,这绝对不会是唯一的一部剧,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头,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会做得更多。
关于艺术团的媒体报道
1、《凉山周末》2006年11月10日,第一部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首演成功
2、《四川日报》,2006年12月22日,首部彝族母语戏剧震撼大凉山
3、《南风窗》,2007年第23期,艾滋病阴影下的彝人自救
4、凉山州府,2007年12月4日,凉山州举办“情系凉山,抗击艾滋,救助孤儿”大型慈善募捐义演活动
5、《凉山日报》,2008年1月16日,泪水中的救赎——《噩梦初醒的山寨》冕宁演出侧记
6、大凉山网,2008年1月17日,呼唤山寨的使者
7、《凉山日报》,2008年1月21日,深山里的希望——写在《噩梦初醒的山寨》金阳演出时
8、《四川在线2》,2008年1月23日,《噩梦初醒的山寨》感动甘洛
9、中央电视台,2008年12月1日,“共同关注”噩梦初醒的山寨
10、东方卫视,2009年5月,“真情实录”噩梦初醒的山寨
11、《凉山日报》,2008年9月8日,“救灾前线演绎的大艺术: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艺术团志愿者”
12、四川新闻网,2008年9月,“撒向灾区都是爱,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艺术团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