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比放开 谁被“砖家”拍回原形
张宇星
近日,由一句话引出汽车业的广泛讨论。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欧汽车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
既然是坊间提到的所谓“国务院专家”,想必刘专家一定有足够的理由、充分的数据、可靠的模型来说明其“对市场化竞争有利”的观点(相信人们都是翘首以待啊!)。
事实上,无论从国内数十家整车合资企业复杂的股比构成来看(即使是最引人瞩目的轿车企业,也有一汽-大众的60比40,上海通用的51比49,上汽通用五菱的50.1比15.9比34等等),还是从各合资企业苦乐不均的经营状况来说(有的企业年盈利可以达到一两百亿元人民币,有的企业还在亏损的泥淖里挣扎),至少在短期内都难以“支持”或“反对”刘专家的观点。
但是,从这则《国务院专家表态支持整车企业合资股比破50%》发表后的各方反应来看,至少有三种人被刘专家的“板儿砖”拍中,并打回原形。
第一是来华合资经营不善,又喜欢怨天尤人的跨国公司高管被打回原形。
有报道称:(刘专家)“此话一出,引发各方热议。与会的标致雪铁龙亚洲区总裁奥利弗则当场表示赞同”。
众所周知,作为最早与中国汽车产业合资的跨国公司之一,标致雪铁龙不但让“广州标致”的惨败成为中外合资合作的负面案例“经典”,更奉献了不断被其他竞争对手连连超越的“奇迹”(不信数一数,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现代、起亚、福特的在华合资企业——哪一个后来者还没有超越标致雪铁龙?)。所以说,标致雪铁龙“当场表示赞同”,也就当场被打回原形。
其实,与中方合资合作不善,即便是股比放开让你独资,也未必“灵光”。现实是,早在这家企业来华合资之初,让合资企业上上下下头痛的竟然是:从原厂进口的散件总会“缺件儿”,10辆整车也就能完整地装出八九辆,剩下的就要等那几个零部件了。所以说,如果还是以这样惯有的“浪漫”态度造车,即便请你独资,你的产品也会被请出市场!
第二是平日盛气凌人,常常以“四大”自居的国企掌门人被打回原形。
据相关资料,对于股比放开,“国企集团坚决反对,其原因是中方担心,股比放开后靠合资生存的国内主流大汽车集团将有空心化之忧”。其中,更有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表态:自主市场份额仅占到29%,实力还不够强,需要长期的鼓励和扶持。
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刚刚发布完“到2020年达到600万辆宏伟目标“的长安集团掌门人徐留平吗?其实,看看长安赖以挺进“四大”的2009年186.98万辆销售数据就知道,如果除去挂福特铃木马自达沃尔沃商标的产品,除去长安、昌河和哈飞这“三个小面”,长安的“自主轿车”只有10.68万辆(哈飞另有3.47万辆,昌河也有少许),而同期的奇瑞QQ 3——一个0.8升发动机车型是11.36万辆(QQ3全部销量为14.21万辆)。也就是说,身为“四大”之一的长安全部自主轿车销量,尚不及“四小”之一的奇瑞一个微型轿车的销量。难怪所谓“少帅”的底气没有了!
事实上,所谓的“国内主流大汽车集团将有空心化”早已有之,更何况是“靠合资生存的国内主流大汽车集团”。早在10年前的一次汽车行业会议上,当时的国家计委一位官员观点鲜明地质疑某大集团的汽车公司属性,认为已经是投资公司了:“全世界有只生产别人品牌汽车的汽车公司吗”?
最后是挥起“板儿砖”拍人的所谓“专家”自己,也不幸被打回至少是哗众取宠的原形。
关于股比放开,刘专家所表达的是“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对“市场化竞争”怎样有利?对谁有利?何时放开有利?那么,是不是利用自己所占据的“有利地形”,以这样的高谈阔论来哗众取宠?或者说是代表谁的立场支持“支持整车企业合资股比破50%”呢?
在日常报道当中,业界内外大都认为我们的汽车产业足够已经开放,甚至压制了自主汽车的发展。半个月前,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还对媒体表示:“现在,自主品牌产品被压在低端,没有利润,产值很低,价格稍高一点就打不过别人。究其原因,一是技不如人,二是开放程度过高。汽车产业是开放度最高、最全面的,自主企业生存困难比其它行业大很多”。那么,这些情况是专家不了解,还是视若不见呢?
最后,借用股市里的一句话:“股比放开”有风险,专家“拍砖”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