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中毒症
尽管有如此多的信息,我们最终却什么也不知道。只有可信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过度的信息刺激会造成紧张和茫然
黄大路 原载于《汽车商业评论》2010年10月刊
在每个工作日里,28%的时间被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插曲以及随后找回此前任务的线索上,撰写重要工作信件的时间占25%,20%的时间被会议占据,还有15%的时间被用来查找信息,仅剩下12%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规划生意。
你是否意识到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加明辨是非,相反造成了更大的困惑?
一家研究新技术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机构最近表示,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平均每天检查50次电子信箱,大多数人每天花费两个小时整理电子信箱,许多工作人员在这件事上的耗时是平均值的两倍。不少人都有过强迫自己阅读邮件、生怕错过重要信息的经历。
信息和传播技术侵入了工作、生活、家庭和个人领域。在每个工作日里,28%的时间被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插曲以及随后找回此前任务的线索上,撰写重要工作信件的时间占25%,20%的时间被会议占据,还有15%的时间被用来查找信息,仅剩下12%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规划生意。
由英特尔,IBM、微软和施乐等技术公司共同创建的信息过载研究小组发布报告称,每次被工作打断后,人们需要多达25分钟才能找回此前所做工作的线索。
信息的极大丰富及其获取的便利性并不能如想象的那样帮助我们。许多人选择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每个雇员通常会在工作时间同时打开8个浏览器窗口,在每个窗口的停留时间不会超过20秒钟。同时他们还会使用固定电话通话并利用手机发短信。参加会议时,他们会使用便携设备上网和回复信息。但是,会议结束后,很可能没人知道会议的内容。
因此,虽然面对大量的可用信息,人们没有时间去分析、整理和消化这些信息。尼尔森咨询顾问公司的一份报告称,互联网上的一篇文章平均长度不超过200个词。矛盾在于文章越长,阅读的人就会越少。于是,我们从未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完整存在过。它只能证明,过度的信息刺激会造成紧张和茫然。
信息社会的一个矛盾是,尽管有如此多的信息,我们最终却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不是掌握了庞大的信息,而是我们淹没在了没完没了的信息海洋之中。
维基揭秘(Wikileaks),这个因公布秘密文件而走进人们视野的网路媒体,给予当下处于信息社会陷入迷失之中的我们一个最好的启示或解决方案。
与微博或 YouTube完全不同,维基揭秘所有上传到互联网上的素材都是经过该网站审核和处理过的。听起来这似乎只是个细节,但却给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随意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大众开放空间”增添了可信的色彩。
维基揭秘的真正力量并不来源于技术(尽管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是读者认为维基揭秘的幕后工作人员就是素材真实性的保障。
YouTube上反映联军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进行的备受质疑甚至违反国际法的军事行动的视频材料有数百务,但没有一条所产生的反响胜过维基揭秘披露的唯一的视视频材料。这条视频记录了一群平民(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在巴格达的一个区受到高能炮弹的袭击。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尽管互联网的开放性从理论上说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可信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维基揭秘的素材审核体系比微博、Facebook、YouTube都更完善和有组织性,而绝大多数博客根本没有内容审核过程。
维基揭秘事件同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传统媒体”在21世纪初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关于传统媒体已死的言论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但是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传统媒体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
在网络上披露阿富汗战争文件之前数周,维基揭秘先把这些文件传给了《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这都是些经典的传统媒体。原因很简单,这几家媒体在国际舆论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从人员,组织还是经济上,它们都具备更好的解读和传播能力。
维基揭秘很清楚地意识到,在信息膨胀到没有边际的数字时代,论断传统媒体已死的人们,不过是把“改变”与“消亡”的概念混淆了。值得信赖的内容供应商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那种完全开放的后现代式世界将最终被我们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