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误解央票利率


  中央银行11月连续两次上调“法定存准率”,实际已经减轻了央票发行负担,1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发行只是为了测试市场利率,测试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的满意程度和流动性状况。我的理解,并不像这篇报道所说,央票利率需要上调。

  如果央行认为央票利率需要上调,那它会采用“数量招标”的方式――以给定利率让市场认购,传达央行对利率的看法。但今天的招标是“价格招标”――给定数量让市场决定利率,这是央行想知道市场利率是什么水平。

  如果央行希望大力度回收货币,那它会用价格招标的方式,加大发行力度。所以,现在的看不出央行有提高央票利率的意图。之所以只发行10亿元票据,主要是因为刚刚两次提高“法定存准率”的结果。两次上调“法定存准率”,锁定资金7000亿元左右,但估计外汇占款对冲只需6000亿元上下。这说明,央行两次上调“法定存准率”有些过调,现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平衡一下。

  另外,政府已经采取大量行政和监管手段压制物价,全社会的通胀预期正在受到控制。在此前提下,商业银行对通胀预期弱化,自然也对加息的预期开始弱化。这就是为什么银行间债券一、二级市场利率会出现倒挂的根本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商业银行加息预期十分强烈,那社会对通胀预期会下降吗?

  我们必须强调:现在,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路径已经不是银行贷款,而已经转向外汇占款。是因为“热钱”流入汹涌,而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我以学者严肃的学术精神肯定地告诉大家,现在越加息,“热钱”流入越多(外汇占款增加越快),市场流动性越大,通胀压力越严重,货币政策难度越大。

  这一点,其实已经被实践多次证明,2004年到2008年的情况我们不说了,就拿 10月20日的情况说,央行加息,结果引发市场更强烈的加息预期,“热钱”流入突然提速,外汇占款大增,迫使央行极短的时间第二次上调“法定存准率”。

  这实际是一个“恶性循环链”:“加息——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加大——通胀预期更大——提高法定存准率(回笼基础货币)、再加息——”,如此循环往复,最后你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垮掉了。

  今天又有“大嘴巴”出来说加息问题,充满无限感慨地说《加息为什么这么难?》,其理由不过是“通胀一定是货币问题”。我承认:通胀确实是货币问题,但现在的通胀主要不是人民币的问题,而是美元的问题。只有美元紧缩货币,世界才会安宁。所以,请那些高喊“通胀是货币问题”的专家们,立即去美国约见奥巴马和伯南克,请美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如果你们做不到,那就请你们别废话。

  我认为,中央已经看明白了。所以现在不会轻易使用加息手段对抗通胀,转而使用其它更有效的手段――比如通过流通渠道的治理、增加食品供给,提高国民收入等等。实际上,现在中央治理通胀的方式,已经从“抗”转为“扛”。绝不能中了美国人的奸计,如果用加息对抗通胀,那中国的实体经济必定大面积被击垮,那中国必将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将一无所有。

  我们作为负责任的新闻人,必须学习,搞懂每一种央行手段的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加息预期强烈到底是有利于通胀预期管理,还是不利于通胀预期管理?我想所有掌握话语权的人都该问问自己。

  今天国务院宣布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对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作为惩处重点,加大了处罚力度。这实际正在一步步证明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