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维权的另一面


                        汽车消费维权的另一面

 

    对于汽车消费维权各种现象和事例我们司空见惯,“砸车”“马拉车”等悲情维权常见诸媒体,然而,在习以为常汽车消费维权的背后,笔者近来常常听到车商的委屈:车商的权益在消费维权中给忽视了。

 

    不是吗?日前一车商负责人说,他们一车主发生交通事故,车毁坏严重,维修恐怕要花不少钱,然而该车没买商业险,很是遗憾。车主认为事故是由于车本身质量问题造成的,于是将车拉至店前要求赔偿,并为此发生纠纷。经销商和厂家都很重视,只能依据事实再做决定,经过厂家专业技术鉴定,并不存在车主所说的质量问题,因此,车商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车主对此结果不认可,也不采取正常途径,而是采取堵门、叫骂等手段施压,搞得车商正常经营秩序难以维持,苦不堪言。他说:“都说消费者是弱者,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才是真正的弱者。”

 

    对于此类怨言,笔者也听到经销商和厂家这样说,此前在一个汽车消费维权座谈会上车商维权成为一个话题,因此,也了解不少“事件”的具体情况,深表同情和理解,也很无奈。为什么呢?在汽车消费维权中,情况可谓千差万别,原因也各不相同,大部分是正当的、合理合法的诉求,也不排除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一旦存在意见分歧,有的采取过激行为,厂家为了品牌形象和市场需要,往往愿意大事化小没、小事化了,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甚至吃亏忍受,谈何权益?

 

    我国汽车产销每年两位数增幅突飞猛进,汽车投诉和纠纷也增长幅度几乎与车市销量增长速度同步。不能否认,在汽车消费维权方面存在着举证难、鉴定难、成本高等难题,也不能否认个别消费者存在恶意索赔、不合理要求的问题,因此,必须全面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正当消费维权坚决支持,但如果遭遇消费者恶意索赔,甚至在讹诈面前,车商同样是弱者,同样需要维权。

 

    现实情况是,当发生“维权”纠纷时,舆论往往容易“一边倒”,消费者更容易获得同情,尤其部分片面传播对车商品牌名誉造成负面影响,侵犯了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商家只能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寻求帮助。

 

    不管对消费者及商家,法律不保护权利的恣意者,当面对权利被侵犯的时候,正当理直气壮维权,同时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要将维权引入到一种尴尬境界。让我们的行为更加成熟和理性,从而建立消费者与经营者和谐的社会关系。(刘士剑)

 

    声明:新浪汽车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