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区域经济背景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区域经济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不想落伍的地区和国家都必须积极地融入。大力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提升中俄经济合作水平,借助中国因素融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这一战略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石油天然气合作将成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推动力。正如一些俄罗斯学者所说的现在,在俄中关系中处于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能源,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通过中国领土融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现实战略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趋势已不可逆转。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1年统计,世界上现有地区贸易协定194个,已生效107个,其中1/31990~1994年间建立的[1]
在欧洲,在轴心国法、德的推动下,欧元区各国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而其它欧洲国家也正在积极谋求加入欧盟。预计在未来10年内,欧元区国家可能增加到28个左右,总GDP将超过20万亿美元,超越美洲自由贸易区[2]。在美洲,要求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展到整个美洲的呼声已经逐渐形成。在亚太,尽管亚太经合组织由于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缺乏协调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益的相应机制,一体化进程受阻[3],以双边或多边形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双边合作和次区域合作却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加坡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国与东盟同意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正加紧同墨西哥、智利、泰国和韩国等就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磋商和研究。美国试图以美新自由贸易协定为范本,与东盟其他成员国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印度正在加紧与泰国及新加坡等进行有关谈判。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其2/3的国土位于亚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经济发展落后。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邻近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红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4]。利用西伯利亚与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此,俄总统普京在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的问题与前景一文中谈到:我们渴望利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身份积极促进我国东部地区融入该组织框架内已在发挥作用的经济一体化机制,这已不算秘密。我们一方面力求越来越广泛地参与解决亚太经合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利用地区多边合作手段拉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发展。
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双边的经济一体化。全地区层次指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次区域层次主要指东盟和东北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双边层次指的是亚太地区内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由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缺乏协调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国家间利益的相应机制,其一体化进程受阻,而双边层次和次区域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却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俄罗斯融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体现为融入亚太地区的次区域和双边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俄罗斯融入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一体化主要通过中国领土进行[5]。亚太地区共有三个经济引力中心:一是日本,二是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国,三是东盟。日本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本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因此,日本不应成为俄罗斯实现同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目标的首选对象。东盟国家远离俄罗斯,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难以和俄罗斯在经济互补基础上开展合作,也不是俄罗斯理想的合作伙伴。中国近些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轻工业发达,市场容量巨大,外汇储备雄厚,再加上香港、澳门和台湾,大中国无疑在未来亚太地区的作用会不断提高。此外,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殷切渴望获得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资源,而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对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的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二、加强双边石油天然气合作,促进中俄经贸关系发展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平稳推进和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方式由单一模式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合作的范围由商品贸易拓展到劳务承包、科技、林业、能源、核能、航天合作等领域,贸易额从1992年建交时的58.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333.9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经过多年的磨合,已走上了快车道。但是,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中国同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亚太国家,中俄经贸合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
1.两国贸易额增长加快,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步入2000年以后,两国贸易状况开始改善,贸易额从2000年的80.3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33.9亿美元。2000~2006年间,中俄贸易规模平均以26.81%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相对于中俄各自的贸易规模,中俄贸易规模仍然较小,中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仅为9.41%(较2005年略有上升),而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量仅为1.9%。不仅如此,俄罗斯同中国贸易规模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呈现下降趋势,同中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相比,俄罗斯远远落后在这些国家的后面。
2.商品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不高。长期以来,中俄双边的商品贸易结构比较单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的不多,贸易层次比较低,仍然呈现为资源优势互补型。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其所占比重均呈快速增长态势[6]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升级趋势,但仍然主要以轻工产品、纺织品等高附加值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约占中国对俄出口额的50%以上。这种商品出口结构已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冲击,在俄市场上的份额日益缩小。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主要是原料和自然资源、军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包括石油、木材、有色金属和海产品等,多数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机械设备和深加工产品比重低。2006年中国自俄进口的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明显下降,机电产品进口及其所占比重继续下滑,只占中国自俄进口总量的1.4%,进口金额为2.5亿美元。
    3.相互投资规模小,对贸易的拉动作用有限。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9.77亿美元。中国在俄投资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信、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俄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1849个,合同投资金额累计约14.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累计约5.41亿美元。俄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2006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俄罗斯的非金融类投资为4.7亿美元。同期,俄罗斯对中国投资项目126个,合同金额2.3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720万美元。也就是说,截至2006年底,中俄双方相互投资规模累计仅为16亿美元。这样小的相互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与两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极不匹配,导致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无论在国家间的层次上,还是在地区间的层次上都增长缓慢,难以有力地拉动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稳定的发展。
4.俄罗斯对黄祸的恐惧严重阻碍中俄经贸合作。基于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以及历史原因和自身政治利益的诉求,俄罗斯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媒体一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在这部分人和媒体的影响下,俄罗斯国民对中国移民的涌入有颇大的反感,这种情绪对开拓中俄边界贸易和加强中国对俄投资构成相当阻力。近年俄罗斯一项民意调查反映,有差不多一半被访者担心10年内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口会占当地人口的20%~40%;有1/5的被访者甚至相信这一比例会高达40%~60%[7]
促进中俄经贸关系,必须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尽快拓展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渐次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利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展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将是俄罗斯实现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首先,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长期性。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依赖性很大,扩大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换取更多的外汇,既是偿付外债、赢得经济建设投资资金的需要,也是实现俄能源战略的需要。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可以满足这一战略。但是其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管道运输能力不足,需要巨额资金改造。同时还要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满足出口的需要。据《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预测,2020年前,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需要4000~4400亿美元投资。这仅仅靠俄罗斯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自身的投资是不能满足的,必须大量吸引外资介入。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快速上升,而国内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石油天然气的供需缺口逐年扩大,正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寻求可投资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项目和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以支持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强烈互补性基础上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互惠互利,符合双方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长期合作性。其次,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带动双边经贸合作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强中俄经贸关系。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不仅仅体现为中国获得资源,俄罗斯获得资金和市场,更重要的是,石油天然气经贸项目金额大,可拓展经贸合作的领域,有效带动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中俄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促进中俄两国间的国际分工趋于合理化,使俄罗斯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1]谷源洋.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9:35
[2] 同上。
[3]斯特罗耶夫、多勃列佐夫、季塔连科夫.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P].第一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哈尔滨,2001:22
[4]奥斯特罗夫斯基.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同中国东北合作的前景[J].西伯利亚研究,2002,5:54
[5]奥斯特罗夫斯基.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同中国东北合作的前景[J].西伯利亚研究,2002,5:54
[6] 2006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已跃居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金额达56亿美元,增长70.8%,占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35.4%,比 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7]郑宇硕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