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的“精神家园”日渐被边缘化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这样阐述到,“街市依旧车水马龙、依旧川流不息、依旧天平盛世”,不会因为某个城市细胞(都市人)生死与离别而放慢脚步或干脆停止下来,的确如此,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已有74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非但没有减缓,而有狂飙突进之势。中国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城市五彩斑斓、“葫”里花哨、光怪陆离,成天整日就象是服用了兴奋剂:癫狂、折腾,白天各种交通工具在低空竞相烘炒着城市的空气,忽如一夜“搅拌车”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高空不断制造“热岛效应”,成百上千万双鞋来去匆匆踢起的尘埃遮天闭日,数以亿记的信用卡争分夺秒地从钱包里掏出在“ATM”里吞吐自如,尽情享用着城市文明各式套餐、豪门盛宴,构筑了一道道令人难于言表的亮丽的风景线:物质与物质的交换、货币与货币的交易、工具与工具的交通、面具与面具的交流、文明与野蛮的交涉、冷漠与寂寞的交汇、贪婪与私欲的交锋、正义与邪恶的交火、天使与魔鬼的交融、东西与南北的交错、、、、、、,你累了、困了、病了!“城市”依旧由早到晚亢奋不已,挥霍着它的“机械能量”,城市在给我们带来机械的生硬的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最为珍贵的人性、健康及其他,因为它是极端冷酷和非理性的,它时刻想到如何戕杀人性。
冷眼旁观也好、理性分析也罢、抱怨牢骚也成,但置身于城市圈包围的甘当都市人的你别无选择,你只能去适应它。
可是如何才能适应亢奋刁蛮的它呢?吸食兴奋剂让自己的节奏加快?疯狂购物贪婪地攫取城市文明?躲进小楼自成一统?但这样做只能闭塞、窒息!因为其体量太小、鲜活灵动的元素不足!那在大都市中有哪些方式可以稀释“城市亢奋”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呢?其实也没有标准的答案、见仁见智。
在喧嚣的都市中,似乎能令笔者找到些许“精神家园”味道的处所好象只有两个,一个是置身于城市包围圈里的古刹寺庙,另一个是充满生机、智慧、灵动的“象牙塔”。
前者以“静调神”为主,前往寺庙烧香拜佛,去之前本身就想让自己的心灵宁静,置身于檀香缭绕气味中、木鱼敲打声中、僧人念念有词声中、穿梭于五颜六色的善男信女的身影中、、、、、、会有生硬的城市被“软化”、被“钝”的感觉,好象兴奋的城市暂时被注射了镇静剂。置身于佛家境地,暂时可以将喧嚣纷乱尘世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侵害降低到最低,借此可以将侵入自己精神家园的各种“城市垃圾”清理,通过必要的反刍修复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通过许愿等心理暗示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灵空间,让自己麻木的身躯支撑下的心灵得到片刻的舒缓、栖息。
后者以“动养智”为主,利用业余时间到象牙塔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听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教学严格、孜孜不倦、悔人不已的教授、讲师们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就是给自己的“精神家园”输氧造血,带着问题来学、带着课题来研究,本身就是涵养自己的心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相长”足以令自己的精神家园充满生机,百战归来信步徜徉于象牙塔本身就是一种恬淡。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若机缘好的话还能结识一帮充满智慧、心地善良、正直进取、乐观向上的“学友”,彼此在一起时不论背景、学历、地位、财富,脱下“世俗”的外衣大家用心去交流、沟通,从而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群,令机械僵硬的城市化生活多一些灵动、意趣。还有就是业余时间进入象牙塔能磨砺自己,彻底扭转“五天牛马两天猪”(五天工作两天休息)的生活格局,逼迫自己提升斗志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其实学习也是一种静养,换个角度看问题答案就不同了),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会欣赏另一重风景,在持之以恒的学习进程中看见一小批的“学友”因这或那原因休学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应以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它,他们这也是一种充满人性鲜活的“选择”,应以赞许的眼光看之,本无可非议。否则又会让自己的精神家园陷入另一种“城市化”,只在乎曾经同学,何必在乎天长地久!
时光依旧流逝,城市依旧光鲜亮丽,而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就算打理得当的也行将成为“博物馆”、“古董陈列室”,城市森林要的是钢筋混凝土,而不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