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散记(五)
继续说说来新加坡的印象。
带了新加坡,有两种隐忧。
一是华人人口数量的减少。
早先,在新加坡刚刚独立的时候,华人占总人口的80%左右,马来人、印度人、欧洲人共计占20%左右。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华人占总人口数降为78%左右。到了现今,华人占总人口数继续降为74%左右。这余出来的6%的人口就给了马来人和印度人。
一方面,是因为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而穆斯林不但可以讨四个老婆,还不允许采用任何节育措施,这人口自然而然的就多了起来;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新加坡高科技的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尖端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印度人。
话说到此,我们就理解了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积极的从大陆引进高端人才了吧?
二是年轻化人不说华语。
早年的华人,基本上都通晓华语、英语和家乡话(闽南话、粤语),在自家人一起的时候都说家乡话;在华人一起的时候,都说普通话。
现在呢,年轻的一代华人都说很流利的英语——你要是不逼着他们说华语,他们是肯定不会说的。而反观其他语族的人,却都在说着流利的华语。
说个轻松点儿的话题吧。
我来到新加坡的这些个日子,人家告诉我说,是新加坡的雨季。开始的两天没有感觉。这两天开始感觉到了。
动不动就下一阵子雨。很快又雨过天晴。
故而,天气并不是很热。
好啦。说说昨天的活动吧。
整个上午都在房房间内准备《趣说王羲之》的稿子——毕竟是第一次讲一个很不擅长讲的人物,还是要经过精心准备的。
下午三个小时讲座完毕,也是在科思达的三场讲座全部完成的时候。
故而,走后门溜了一点儿时间与所有的学员们互动,回答一些八卦问题。
得知,大使馆的欢送晚宴确定在了29日晚上。这也是我在新加坡的最后一个晚上。由大使亲自送行,还是蛮高兴的。
晚上,来自北京的汉办志愿者小唐与我一起去了老巴莎——新加坡最大的小吃一条街。
要了两扎老虎牌啤酒,还有很多吃的。
还好啦。
明天下午讲座完之后,就该买回家要带的东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