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PI的拐点出现在2009年初说起
昨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文章:《当前物价水平到底有多高》,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有一个十分蹊跷的事情,在2003年至2006年,PPI(生产品价格)涨得很快,但CPI却相对平静。后来我研究发现,那是因为PPI价格传导到房价上去了,而住房作为最终产品,其传导过程中的环节颇多,时间要延长(特别在中国城市居民虚拟房租严重低估90%以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在一轮房价上涨之后,直到2006年至2007年才传导到CPI上来。”
文章还说:“尽管去年国内经济从危机中反转,但房价涨势前所未有,而且这种涨势还延续到今年上半年。当去年的房价快速飙升后,再加上市场流动性充溢,整个经济物价水平上升,特别是CPI的上涨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不过,当整个经济生活的物价上涨最后传导到食品类的消费价格上时,国内CPI上涨才会真正全面启动。也就是说,当去年这一轮房价上涨之后,全社会物价上涨是一种趋势。由于这种物价传导所经过环节过多,这种趋势是否最终传导到CPI上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在中国当下的CPI体系下,如果房价上涨最终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来时,要管理这种快速上涨的通货膨胀,难度则要大得多。”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帖文:《误读“拐点”凸显经济学者的短板》其中我说到了CPI的拐点:“最近一个话题是CPI。去年CPI虽然还没有转正,但是拐点已经出现,原来不断下降的速率,转变为上升的速率,这就是CPI的拐点,尽管这时候CPI还是负的,但是预示着CPI的走势已经发生变化,那个时候央行就应当注意CPI的变化。现在发现年初预计全年CPI3%保不住了,实际上当拐点出现的时候,中国的物价指数已发生变化,已经由通缩开始向通胀转变,尽管还没有通胀的任何迹象,但拐点出现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这就是拐点的意义。”
我写到:“实际上由通缩转变为通胀这一分界点不是拐点,是通货的质变点,但它的真正起点开始于拐点。如果研究CPI,等到发生通胀或者通缩的时候再研究,其实已经为时过晚,应该在拐点出现的时候就注意CPI的走势。”
读过易宪容的文章之后,我就搜寻这几年CPI的走势图,结果我发现从走势图看无论是CPI还是PPI的拐点大致都发生在2009年的2月到3月之间,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应该警觉起来,国内有可能发生新的一轮通货膨胀。
我翻阅了一下自己的日志,查到2009年11月的一篇帖文:《也说说物价能不能不涨? 》当时物价上涨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这篇帖文中我说:“现在,‘水电气等价格上涨,肯定会拉高物价。’于是,统计部门人士称,水、电、气等价格在CPI中占有一定的权重,它们的价格被大幅上调,会牵涉许多消费品涨价,物价上涨已成定局。但是这个问题也许比这种相关还要复杂,不仅是物价上涨,社会上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其他问题,因此绝不能麻痹大意。”
我当时就认为:“中央刺激经济,地方上也刺激,我想也没有错,但是各地在行动的时候想没有想到当地经济中原来就有的不健康问题,是不是能借这个机会治一治,例如房地产业,如果不治病,只是刺激经济,放宽贷款,经济很快复苏了,老病还会复发,这就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对照CPI的走势图,实际上2009年11月左右CPI转正了,当月的PPI也开始快速上升。不客气的说从这时候看,新的一轮通胀必定会在今年出现,而且CPI的3%计划也会落空。
作为经验教训,那么这次通胀的源头实际开始于CPI的拐点,如果那时候一手抓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密切关注CPI动向,要是那个时候就做好了预防未来通胀的准备,我想情况现在要好得多得多。
不难看出拐点的数学意义在经济学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学家们如果把拐点和极值混为一谈,不但是大错特错,而且会误大事。
话说回头,易宪容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他说到:“当前我们所关注的不仅在于CPI的高低以及上行趋势,还在于经济生活中真实的CPI及统计指标意义上的CPI的差异性。这亦是我们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实际物价水平还是统计意义上的CPI上行将成为趋势,如何管理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将是我国央行所面临的重大抉择。让2008年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回归到常态,应是最好的选择。”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