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是个真实历史人物,他作为明末复社名士,入清后却参加了清廷的科举考试。有人说他是被迫的,有人说不是——本文将向您披露一个真实版的侯方域。《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也实有其人,她是秦淮名妓;那么“妓女爱国”是好事还是坏事?本文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上一篇文章言及清代传奇《桃花扇》,有位刚上高中、酷爱戏曲的小网友很感兴趣,补充道:《桃花扇》的主题是“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虽是爱情戏,可生旦对手戏不多,更多的是讲政治;剧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真人,情节则有虚构,如历史上的侯方域并没有“入道”,顺治时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我真的挺佩服“90后”的孩子们,他(她)们对什么着了迷,会钻得很深,而且颇有见解。记得我们在这个年龄,只会拿个硬皮本抄抄《革命烈士诗抄》、《雷锋日记》……
不错,《桃花扇》中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的结局是孔尚任虚构的——“入道”就是信奉道教,在改朝换代之际,为僧为道成了许多遗民志士的选择,潜台词则是拒绝跟新朝合作。孔尚任如此虚构,是为了让侯方域的形象更高大些吧?
然而历史上的侯方域没这么高大。他本是明末的“官二代”(也可以说是“官三代”):祖父在明朝当过太常寺卿,父亲先后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都是部级高官。侯方域则以贵公子身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当时三位名士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复社四公子”,名动天下。
这样一位文采风流的大帅哥,所到之处自然粉丝不少。他到金陵参加南闱乡试,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倒也是郎才女貌。
不过入清后,“四公子”中的方、陈、冒三位或僧或隐,都在民族交锋的去留关头交出了明晰的答卷;唯独侯方域在顺治八年(1651)参加了清廷的科举考试,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据侯方域后人讲,侯方域参加科考实非自愿,乃是官府威逼下的“被科举”。民间还流传说:侯方域考试时故意未完卷,只求落榜,可官府出于宣传的目的,硬是把他的名字填上了副榜!
所谓“副榜”,是指在正式上榜的举人之外,再选若干名“高分”者列为副榜。上了副榜的称贡生(贡生有多种,此类称“副贡”),有资格入国子监肄业,并可以做教谕一类的官儿。但贡生若想中举,还得“复读”、再考。
有个问题出现了:侯方域参试真的是被迫吗?这个说法出自他的后人,很值得怀疑——先辈于新朝初建便迫不及待地参加科考,这个名声很不好,何况还没有考中。对这样的“丑事”,后人自然要想方设法弥缝、遮羞。“被迫说”很可能就是一块遮羞布。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的学生吴君细读了侯方域的全部诗文,披阅了大量明末清初的有关史料,在他的学位论文里展开了详细的探讨。——据吴君考证:侯方域参加清廷科考并非有人强迫,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侯在明末即热衷于科举,曾参加乡试,却因文章涉嫌抨击崇祯皇帝,被考官黜落。这对心高气傲的他是个很大打击。清初恢复科举消息一出,刚好拨动他那沉寂已久的心弦。他马上行动起来,一方面积极交结地方官,为出仕作准备,甚至还给总督大人献计献策,帮着镇压反清武装;另一方面则每日研习八股,并鼓动朋友一同参考。
据说侯方域下场后,文章发挥很出色——这也难怪,他的文章在当时名气很大 ,清代有“国初三大家”之称,就是指他和魏禧、汪琬三位。
可是不知是何缘故,考官偏不买账,侯方域竟再次落榜——是考官有眼无珠,还是新朝有意要煞煞这位前朝才子的性子,抑或别有缘故?
若真的榜上无名,倒也不坏。日后的官、私史书自可把这段不光彩历史替他悄悄掩盖起来,只当没这回事。然而考官却偏要把他的名字填上副榜,来个“一举未中天下知”。这如同昭告天下:你们前朝的大名士也来参试啦,可惜不及格。这简直是当众抽侯方域的嘴巴!
语云:热脸贴了冷屁股。侯方域自取其辱,也怪不得别人!不过此事令他猛醒,他在家中建起一间书室,取名“壮悔堂”;还写了一篇《壮悔堂记》,感慨说:古人“三十为壮”,我已经三十五啦(这里说的是“虚岁”);人家是三十而立,我却刚刚醒悟;不过世上“老死而知悔者”甚多,我壮年知悔,也还来得及!
从此他在堂中折节苦读,他的人生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他写信给好友吴伟业(他是清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写过讽刺长诗《圆圆曲》),劝阻对方出仕,说清廷只是邀买人心,哪里会真心重用你?他说这话,可是有着切肤之痛啊。
或许是打击太重的缘故,侯方域在壮悔堂只读书三年,便一病不起,于顺治十一年赍恨而没。这一年,他还抱病再度参加乡试,依然落榜——据吴君分析,这一次大概真的是被迫的。
侯方域死时只有36岁,才高寿短,令人惋惜。然而更让人惋惜的是他在人生关键时刻错走了一步路——易代之际的士大夫无不面临着两难抉择:拒绝出仕自然可以名垂青史;但代价也是沉重的:个人才能因此被埋没,失去了“千年等一回”的自我实现机会。《桃花扇》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这出民族悲剧是由无数个人悲剧叠加而成的啊!
孔尚任虚构故事结局,是为了美化侯方域,不过他也并未刻意掩饰侯的弱点。例如国难当头,他还流连秦淮、寄情声色;当阉党人物阮大铖摇尾乞怜、奉上妆奁时,他又“见钱眼开”,几乎丧失了立场——反之,倒是烟花女子李香君头脑清醒,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对方的收买。跟侯方域相比,她倒更像是“大丈夫”。
历史上的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名叫李香。侯方域曾为她撰写《李姬传》,称她“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风调皎爽不群”。这里并未写李香如何漂亮,却一再强调她的性格和见识,活画出一个俊朗豪迈、一身侠气、卓然不群的女孩子形象。
至于说她能“辨别士大夫贤否”,文章中也有实例。侯方域在阮大铖事件中立场摇摆,正是李香及时提醒他,并激励说:“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你读了万卷书,难道见识还不如我一个身份微贱的小女子吗?)
后来侯方域科举下第,离开金陵,两人依依难舍。李香特地唱了一出拿手的“琵琶词”(《琵琶记》)为他送行,还说了一番大有深意的话:《琵琶记》里的蔡中郎(东汉蔡邕)学问真好,可人品出了问题,投靠董卓,为世人所不齿!公子您可要自爱啊,今后不妨常想想我为您唱的“琵琶词”——您听听,这个青楼女子早就看出了侯方域的弱点!
孔尚任塑造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青楼女子形象,显然是为了反衬文人的软弱。依我理解,孔尚任在这儿用了一个反讽式典故。
晚唐诗人杜牧有《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地点是“秦淮”,人物是“商女”,又正值国势飘摇之时,跟《桃花扇》完全吻合。然而孔尚任反用其意——恰恰是秦淮商女,在国家将亡之际,表现出比士大夫更清醒的头脑、更激昂的情怀;这让侯方域之流的脸往哪儿搁?
不过话又说回来:“隔江犹唱后庭花”才是商女的常态;什么时候轮到她们也来爱国,这个国也便真的没救了!
这大概就是孔尚任通过《桃花扇》所总结的沉痛历史教训吧?
附录:《桃花扇·余韵·哀江南》(这一套曲子,是剧中人物苏昆生在明亡后重游金陵所唱,表达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苍凉悲怆,感人至深)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月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