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费”背后的思路令人费解


李代祥/文
      据《扬子晚报》报道,清华大学教授陆化普,研究交通规划二十多年。近日,其并非因交通规划上的成果而知名,倒因其建议在拥堵城市中向车主开征“拥堵费”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虽然只是学者的建议,这种观点也尚未进入到政府决策的层面,但由于专家学者话语权的极大影响力,社会仍对这种观点可能被相关政府采纳,抑或是实施前所进行的社会心理试探,而引发诸多担心。这种观点所透出的管理思路,尤其值得思量。
      开征城市拥堵费,看起来并没有直接令人信服的证据,陆教授所提供的,从报道来看,也只是称是新加坡所采纳的做法。当然,仅从采取了这种做法的地方来看,当然不只有新加坡,至少还有伦敦等城市。但是,从全世界来看,不开征拥堵费的城市更多。不能因为新加坡采取了征收拥堵费的做法,中国就可以亦步亦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否符合刚富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而且也完全是个老话题。
      仅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来看,造成国内各个城市拥堵的原因也很多。固然有汽车数量增加的原因,但还有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节点不通畅、公共交通方式未实现无缝衔接等原因。居民买车养车,谁都知道需要较大的成本支出。如果公共交通设施健全,能够较大地满足城市居民渴望便利、舒适地出行的需求,私家车的增长完全可能不会发展得如今这样快。不更多地着眼于公共交通建设力度,一味从汽车居民身上想辙,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公共交通也能像东京、香港、曼谷等城市那样发达,想必很多人都会放弃汽车,过便捷、低碳的出行生活。但这种条件远未成熟。
      通过开征“拥堵费”来解决拥堵的建议,的确契合了部分地方政府所习惯的以收费替代管理的思路。近些年来,面对社会发展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不少地方政府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把收费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城镇化发展过快,人口过快集中,所带来的问题何其之多。某些城市的用水在满足居民需求上吃紧,政府就主导提高水价;天然气出现荒情,相关部门就考虑要提高天然气价格。水价、气价等是涨了,居民的民生支出大幅增加,但荒情并未止住。当然,水价、气价是否应该上调原因很多,或许也的确存在应该上调的其他理由。但上调之时,有关部门所宣称的理由,诸如提高居民的节约意识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其透出的管理思路,与开征拥堵费来减少拥堵一样,可谓异曲同工。现实足以证明,不更多地着眼于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一味向社会公众收钱,以收费替代服务和管理的办法,并非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最好办法。毕竟,城市病了,不能简单地让市民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