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富走向隐贵阶层的华宅心路 文/兰洪海
如果有些年纪,城市留给我们过去30年的记忆——总是伴随着浓重的工业废气和参差不齐的居民楼。上世纪80年代末,我来到了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求学,开学前抵达杭州老城站,恰逢台风季,坐上无轨电车,一路驶向城市中心,马路两侧的梧桐满目凋敝,张皇湿漉漉的雀鸟被路人拾取。心里顿时有了极大地落差。后来去西湖畔和运河边写生,粘稠发褐色的水体和着熏人的气味,以及水岸两侧的破败民居,怎么也无法让人与此前的“钱塘自古繁华……水光潋滟晴方好……等等联系在一起。
然而弹指一挥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杭州的城市已经远非当年可以比拟的。城市首先是从建筑开始的,从杭州比较早的翠苑、朝晖、景芳等等大型住宅区开始,人们并没有对华宅有个认识。认识华宅应该说是从杭州的玫瑰园开始,此后如林语别墅等等。华宅就是别墅,别墅才是华宅,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只能这么认识。直到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房价已经不可限制的攀上了万元的界线,华宅也就有了更多的涵义和内容。
天价地的接踵而至,让不少蜷缩于城市中的人们,多了一种选择豪华公寓大宅的倾向。
华宅是什么?除了房子的属性外,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这些作为它特有的关键词,比如:稀缺、尊贵、隐逸、人文、艺术、自由、尊严、精神……。华宅注定是用来诠释房子实体之外的那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在杭州,不同区位、风格、环境、文脉的诸多华宅也就有了分野,他们各自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群语言,吸引着自己的忠实拥趸。在华宅中,我们识见的主要有郊野别墅和城市中心区的高层奢华大宅。华宅从来都不担心会像财富阶层一样成为楼市的主角,华宅就是隐逸者,稀有而充满贵族气质,即便有些落魄也总会高于市区内普通公寓的特质。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华宅从来都不乏追求者。
由于国家对别墅用地和大户型住宅的政策控制,在未来的几年中,就杭州而言,别墅和城市大宅的有效供给也是逐年递减。由于住宅供应的基底发生变化,房价遽升,别墅和大宅也成为过去几年中物业升值最快,增幅最大的产品。受到金融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投资者转向楼市,尤其是高端市场时,无论对房产商还是购房者,选择别墅和大宅都是相对较好的投资品种。
与普通公寓的循序渐进的“代代”进化相比,杭州别墅、大宅的发展则显出跳越的“跨代”发展,有一步进入“共产主义”之感。如别墅,从最早一代对国外别墅排屋的简单外形模仿;到二代将国外建筑外形与生活内核在本土的植根;再到当下糅合中西设计的精粹,以“新中式”或“改良新欧式”的面目出现新型项目。杭州别墅行进的步伐可谓大矣!高层大宅也傲视同侪,丝毫不逊色于别墅的设计,与国际一流对轨合辙。
长江后浪推前浪,因为后发优势,在楼宇智能化,低碳节能,环境景观等等诸多方面,新华宅的设计建造就有了扎实的根柢。
既然华宅是稀缺产品,就意味着其要不断发展成长,虽然目前大部分华宅开发商开发水准不甚高明,但我们看到的是——国内逐步由张扬“先富”的显富阶层向低调内敛的隐贵阶层转化的促动下,开发商也在精心设计、打造能够响应市场和与城市相匹配的住宅精品。
从某种程度看,一个城市的建筑,也用固化的语言诠释了城市人群的志趣。而华宅市场,正是通过建筑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从感性的“显富”到“隐贵阶层”的居住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