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机会


    生活注定会在2010年拐个弯,朝另一个方向驶去。

    签完offer那天,我一个人开车走在拥堵的东四环上,心情没有之前想的那么激动——用王菲的话说,定定的淡着,张得紧紧的——这是我到北京的第12年,也是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12年。在这个时候发生这样的转变,正当其时。

    九月的一天,接到猎头公司妹妹的电话,向我推荐了一个职位——猎头妹妹看了我两年的BLOG,多少知道一些我的情况——那是个跟新闻没有一毛钱关系的领域,只是比较前沿,但正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

    那之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与猎头见面、准备英文简历、8轮面试(包括一轮外企特色的5人5小时车轮面,4轮英文)、Package讨价还价等阶段,最后终于在offer上签字。整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繁琐,让我重新体会了一把找工作时的种种纠结感受,权当补上十年前错过的这一课。

    之后第一件事是给猎头妹妹电话,告诉她刚刚签了,她非常惊喜。早在四个多月前,这个职位信息就已经放出,她们推荐了好几个人,不乏专业资历深厚的人,但都失败了,后来让我去尝试纯属“死马当成活马医”,结果无巧不巧,最后我这个外行“瞎猫抓住了死耗子”。

    以前老是想着换个环境,真的面临离开新闻界、到新领域打拼的境况,感觉还挺复杂的。因为机会出现得太突然,我抓住它的过程也太快,第二天早上我还拿着offer又看了一眼,才确定这不是在做梦或者拍影视剧。

    好吧,我承认,这个世界真是会有奇迹的。

    十年新闻生涯教会了我两件事,一是不怯场,二是对新东西新领域保持强烈的兴趣,这两件事帮助我,就算没有一天商业企业背景,却因为我的兴趣和爱好,能够敏感地看到这个领域的机会和问题,并且清楚明白地表述出来。

    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平常睡觉前听听VOA、BBC对保持听力的作用,尽管这十年职业生涯中使用英语的情况寥寥无几,但我依然保持着相当的语言能力。同样的,虽然已经有5年没有当记者写稿子,但是坚持写博客让我的笔力没有退化,能够在提纲挈领的同时,逗得面试的人哈哈大笑。

    面试一轮一轮进行的时候,一天猎头忽然打了个电话来,很紧张地跟我说,有两个资深的美国人需要在两天后再做一场,会考察我的商业数据分析能力。我听了后一愣,商业数据分析?

    “对,这个职位必须具备比较强的商业数据分析能力,包括分析工具、分析思路、分析决策等等。”猎头妹妹当时的口气很不轻松,她知道我没做过一天商业企业,难度会很大,何况还是英文。

    我琢磨了一个晚上:“我的确没有商业经验,但是我想面试的美国人应该也没有报业经验。”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当你面临着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尽可能地采用你熟悉的规则,以不变应万变。

    面试那天,我把北京青年报比作了一个商品,读者就是消费者,读者占有率就是商品市场份额,不同版面就是商品不同特点,借着这件商品最近几年面临的冲击和变化,对用户选择、用户适用、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美国人没有那么刻板,他们会根据你的表述,随时提出问题,但是谁说报业竞争数据不是商业数据?

    面试到后来,双方都已经互相非常感冒,通常别人会纠结很久的packge问题,在我这里很快也达成了一致。

    细细一品,觉得这十年中很多个未知的瞬间,其实都有对未来的作用力:尽管我也会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也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丧失学习的能力,甚至连游戏、连锻炼都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帮我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过去三年中,我的确有所不满,但是这种不满并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像他们那样……

    然后机会出现的时候,我就真的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