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这个“壮汉”为什么一定要申遗


京剧申遗成功了。(《北京日报》 11月17日)
    好在韩国人还没有想着要去把京剧申遗。除了阻击韩国人抢着要把京剧申遗的可能性之外,我想不出花钱、花精力去把京剧申遗有什么值得我们欢呼的好处。
    是京剧已经衰弱到需要挂靠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响当当的名头,才能觉得安全一些、没有绝迹之忧吗?不喜欢京剧的人很多,但是喜欢京剧的人也很多,从西而东、从南而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少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京剧馆,各种各样的公园里也不少见聚在一起自娱自乐的票友们,有些票友还相当专业,不比那些走街串巷搭台唱戏的专业剧团差多少。
    丹霞山申遗成功之后,马上名声大振,据说票价也要水涨船高。没申遗之前,我们还能亲近亲近;申遗之后,你就是宫里的娘娘,我就是宫外的老亲戚,大家就连见面叙叙家常也不是那么方便了。
    但是京剧原本正处壮年,顶多是人生的四十岁,正是能干的时候,现在就把它化入“遗”的范畴,恐怕京剧自己未必就那么乐意。京剧的土壤在学院派出身的表演艺术家们的身上,京剧的土壤在藏龙卧虎的民间,而且这两种土壤现在还都很肥沃,属于那种浇壶水就能拔节生长的类型,“申遗”还真是个味如鸡肋的东西。
    申遗就是一个框,大家都想往这个框里钻。因为据说这个框很神奇,钻进去之后可以大变活人,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青蛙变成王子,都金光灿灿的,有人会告诉你:“那远处发光的涂料叫做遗……”“遗”就是政绩,“遗”就是拨款,“遗”就是利益,大家为“遗”而歌,“遗”已经变味儿。
    只要稍微有点历史的,大家都想给它弄个“遗”的帽子戴戴。但是当满大街都是这款帽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京剧这个壮汉戴着“遗”这顶帽子,真是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未必能给京剧发展多给力,只是个标签而已,甚至连为京剧增光都不会,因为京剧的光芒已经够大,足够盖过这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