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目 妙解纷呈 ——读《战国竹书研究》


 

 

拿到杨泽生教授这本《战国竹书研究》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对于书的装帧、排版和封面设计,我个人一向比较在意,每次逛书店的时候,看见一本书封面漂亮,拿到手里一翻,装帧精美,排版字体又疏朗美观,马上会蠢蠢欲动,把手伸向钱包(当然是自己的),生出立刻去付款台前交钱提货的冲动。而如果书中有插图,则我这种冲动就会更加急不可耐。而偏偏这本十六开本的《战国竹书研究》,封面古朴大方,装帧精美,内页图文并茂,几乎满足了我要求于书的任何苛刻条件,实在令人惊愕。

 

就装帧而言,学术类的图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硬领皮鞋的,精装厚重,这一般属于资料类,比如考古发掘报告、照相文字资料等;至于论文集和专著则反之,精装的很少,且大多十分粗糙,内页排版字行密集,纸张猥劣,让人毫无买回家的兴趣。只怕作者拿去送人,都拿不出手。这大概主要因为学术著作印数少,挣不了钱,基本靠出版基金资助,甚至完全由作者自掏腰包。而《战国竹书研究》用色泽柔和的轻型纸印制,拿在手里感觉轻而不薄、厚而不重,像这样印装精美的学术书,是非常难寻的。

 

装帧和印刷的问题讲完了,但评价一本书有真正的价值与否,当然还不在形式上,主要还回归看内容,低劣的文章或书稿哪怕包装得再好,也没有阅读的价值,同样可归之于垃圾的行列,文绣之巾裹着一包糠,有什么用呢?而杨泽生教授的这部学术专著,却显然没有辜负我们读者任何一方面的期望。

 

该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而从书的后记我们知道,这本专著的雏形是作者从1999年开始撰写、2002年提交的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之后作者遵循答辩委员会和业内著名专家的意见,又做了很大的修订,删掉一些自己不满意的篇章,增加了一些攻博期间来不及写出来的心得,力求做到完美,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述中国历史上的竹书,包括名称、含义、形制和起源等,并重点介绍了战国竹书。后面四章则是具体考证,分别对信阳楚简、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及历史上相传的孔壁竹书的一些简文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新说。

 

首先考证了信阳长台关竹书,纠正了过去误释的某些字,并籍此对全篇竹书的学派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其次是郭店竹书的研究,这部分作者共写了七篇,主要是具体字词的解释。再其次是上博竹书研究,共十篇,和上章一样,也是对具体简文进行考证。这两部分宛如断金碎玉,让人目不暇给。最后一章“孔壁竹书研究”,主要谈了孔壁竹书的文字国别问题,通过对《说文》古文和郭店竹书等出古土文字的比较,论证出抄写孔壁竹书的文字是齐系鲁国文字。

 

我细细读过全书之后,对作者精湛的考证功力十分佩服,其中不少考证都非常精彩,比如第二章第一篇“‘民’字考释”,通过字形比较和语法、文义的分析,考释出久未解决的“民”字,而竹书残句“于民利乎”无疑是民本思想的一个极好表述;对于为政者来说,当然也是极为精彩的拷问。又比如第四章第四篇“说《孔子诗论》‘既曰 “天也”,犹有怨言’评的是《鄘风•柏舟》”,以战国竹简“只”、“也”相混严重为主要依据,以《诗经》“乍(作)”和“亡(无)”、“之”和“止”讹混为旁证,认为今本《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是“母也天也”之误,差不多可视为定论,至少就学界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没有提出比这更好的说法。再如第二章第四篇“学派性质新探”,作者深入挖掘了信阳竹书的思想内容和用词习惯,还从残存字句“子夏问于”反映的时代、人物关系和引用诗句及书写字形的横向联系等方面,论证其为儒家著作。我认为这个论证是相当有力的,比流行的旧说认为此竹书是墨家著作要好很多,可惜时下学者往往重名气而轻实证,至今相信旧说的仍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总之,诸如此类的精彩考证,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有一些考释虽然谈不上证据确凿,坚不可摧,确不可易,但也颇能言之成理,成一家之言。至少从现在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和别家的说法相比要更加合理。比如第三章第一篇“《老子》考释”六则中将竹书《老子》“为而弗志”读作“为而弗待”。作者颠覆了文献中“为而弗恃”的旧说,引用《庄子》《孔子家语》等文献为辅证,其论证虽不能说无懈可击,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老子》“作而弗始,为而弗待,成而弗居”从一件事情的开始、过程和结果来说明“圣人居无为之事”,的确说得很圆满、很明白。第四章第十篇“《容成氏》考释”五则中解读“长者完宅”部分(意为高个子涂饰房子),情况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不少,兹不一一列举。

   

以上所说的考证内容可能比较枯燥,但是《战国竹书研究》对考释讨论的竹书文字都配有清晰的图片,让人有看图识字的喜悦,也免除了阅读学术书一般要核对原材料的麻烦。对于手边没有原材料的读者,我想更会感觉方便。

 

杨泽生教授的研究方法多样,充分运用了文字学、语言学和文献学的手段,把研究的对象放到尽可能多的相关材料中进行综合的比较、考察和印证,从而揭示竹书文字所蕴含的语言事实和历史文化面貌。对这部书,许多专家学者已通过不同方式给予了很高评价,说它写得好、印得好,实为十年磨一剑的必传之作。我认为这些评价都是十分中肯的。

 

记得裘锡圭先生有个说法,就是一般的学术著作有百分之三、四十靠得住,就非常了不起了。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战国竹书研究》这部书,我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裘先生所说的好书标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