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殷宝林之争:官本位、民本位之争


  杨明、殷宝林之争:官本位、民本位之争

  
  背景——主持人:广州亚运开幕,中国队凯歌高奏,金牌总数一路领先。可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著文,对金牌总数的增长表示了隐忧。他认为,当前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并非好事,这一方面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随后,马上又有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针对新华社观点,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

  那金牌到底需不需要要淡化呢?我们请经济广播特约评论员——时代商报主笔,资深评论员刘长杰谈谈他的观点。
  

  刘长杰:好的。首先表个态,作为媒体人,我支持杨明记者的观点。有人会问,难道媒体人你们在抱团取暖?——不是这样的。我们支持的是“理”,而不是“人”。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反思体育举国体制的声音就有了。新世纪开始后,这种声音渐趋强烈,但由于北京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等具体形势,这种声音一直不是很响亮。2007年之后,新华社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这一次适逢亚运会,新华社再出热评,但无论是杨明的《“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还是马向菲、王攀的《为什么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赵仁伟、王雁霖的《不妨为“冷门”项目热烈鼓掌》等观点犀利的文章,都是针对中国一贯以来的举国体育体制所作评论。看得出来,这些评论和过去几年的言论,一脉相承。  

  记者杨明的稿子出来后,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有不断发酵之势,是因为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对此文的强烈抨击。殷宝林的批评声音传出之后,公众对两篇文章所持观点的态度,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此,我想表明三个观点:  

  第一,政府官员该如何对待不同声音?两个人的争论,一路下来,我们发现记者态度诚恳,官员态度蛮横。杨明文章的本意是呼唤体育真正回归本真,改变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体体育的畸形现状,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使国民体质明显滑坡的现状得以改善。从整篇文章来说,态度诚恳,并包含拳拳之心。殷宝林通过媒体的回应,恰好相反,态度蛮横,观点偏激,上来就是一通质问: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这种乱“扣帽子”的做法和态度蛮横的“不予理会”,和前一阶段频频发出的官员雷语,如出一辙。这实际上反映出官员的“官本位”政治心态,是不能轻易触碰的。杨明、殷宝林之争,也不是两个人的“战斗”,而是体育体制的官本位、民本位之争。 

  第二,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殷宝林认为:“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不争第一还谈什么体育精神、奥运精神?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我们来看,真的是这样的吗?《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到:“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友谊、团结、共同发展。”由此而来的“亚运会口号”,也是“团结、友谊、和谐、发展”。我们大学运动会的口号则是:全员运动,重在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殷宝林对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的理解有偏差,而杨明“奥运精神是宏大的,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的结论,不无根据。 

  第三,体育到底是为谁的?竞技体育当然重要,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体育主管部门这些年来并没有厘清。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甚至20多年前,各种大赛的金牌的确鼓舞过我们,当时的我们也的确需要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那么现在,中国已经不是那时的中国,国人的心态也跟着在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多拿的金牌,必须建立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然而现在,举国支持的竞技体育,惟金牌是举,重奖金牌选手,对亚军等名次则不重视;特别重视奥运会和全运会,对青少年运动和全民健身不重视。这样的逻辑,无论是从中国足球、排球的没落,还是从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等等一系列令人沮丧的现实中,都能一窥端倪。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的理解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就是应该淡化金牌,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体育终归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的主管部门再也不能以“金牌GDP之偏”代“民众体育之全”,须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好的,主持人。

  ***注:此为20101118早7:30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直播底稿,播出时,略有改动。

 

杨明、殷宝林之辩:官本位、民本位之争
 
本报主笔 刘长杰
 
与殷宝林一辩,杨明真的扬名了,尽管这并非其本意。
杨明是新华社体育记者,今年54岁,从业27年。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金后,杨明于次日(14日)发表了他那篇题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的评论。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此文一出便引发热议。15日,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对杨明的观点提出质疑,称“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不争第一还谈什么体育精神、奥运精神”。
此后,杨明又通过多种方式,对殷宝林的质疑进行公开回应,并深入剖析现有体育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包括“新东亚病夫论”,即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曾表示:中国近4亿青少年如果再不加强身体锻炼,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反思体育举国体制的声音就有了。21世纪开始后,这种声音渐趋强烈,但由于北京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办等具体形势,这种声音一直不是很响亮。2007年后,新华社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这一次适逢亚运会,新华社再推几篇热评,都是针对中国一贯以来的举国体育体制所作的评论。这些评论的观点,和过去几年新华社的言论可谓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明、殷宝林之争,不是两个人的“战斗”,而是体育体制的官本位、民本位之争。这场迟早要来的辩论,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第一,政府官员该如何对待不同声音?两个人的争论,一路下来,我们发现记者态度诚恳,官员态度蛮横。杨明文章的本意是呼唤体育真正回归本真,改变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体体育的畸形现状,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使国民体质明显滑坡的现状得以改善。从有关杨明的几篇文章来看,他态度诚恳,并包含拳拳之心。殷宝林通过媒体的回应,恰好相反,态度蛮横,观点偏激,上来就是一通质问: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这种乱“扣帽子”的做法和态度蛮横的“不予理会”,和前一阶段频频发出的官员雷语,如出一辙。这实际上反映出官员的“官本位”政治心态,是不能轻易触碰的。
  第二,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殷宝林认为:“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这一点我们也无法认同。《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写到:“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友谊、团结、共同发展。”由此而来的“亚运会口号”,也是“团结、友谊、和谐、发展”。而很多大学校内运动会的口号则是:全员运动,重在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殷宝林对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的理解有偏差,而杨明“奥运精神是宏大的,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的结论,不无根据。 
第三,体育到底是为谁的?竞技体育当然重要,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体育主管部门这些年来并没有厘清。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甚至20多年前,各种大赛的金牌的确鼓舞过我们,当时的我们也的确需要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那么现在,中国已经不是那时的中国,国人的心态也跟着在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多拿的”金牌,必须建立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毛泽东同志曾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中国真想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就是应该淡化金牌意识,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体育终归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这是一个本质性、方向性的问题,我们的主管部门再也不能以“金牌GDP之偏”代“民众体育之全”了。
***注:此为发表于20101119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1119/sdsb590438.html 时略有改动。